第一百一十章 蕭妮兒質疑況且(2 / 2)

唐朝時,郭子儀的兒子娶了公主,夫妻二人感情也還不錯,隻是夫妻過日子,就像鍋跟勺子,怎麼說也得磕磕碰碰的。有天兩人鬧了別扭,鬧著鬧著最後拚上爹了,公主說,我爹是皇上。意思說你得事事聽我的。這話真沒說錯。郭子儀的兒子也是因為在家裏,又仗著老子是大唐第一功臣,就梗著脖子說,我爹還不願意當皇上呢。

這一句話可就炸了鍋啦!公主立馬返回皇宮,找老爹訴苦,硬說丈夫不僅把他打了,還說他爹連皇上都不願意當。

這其實就是小孩子鬥氣,公主根本不明白她這一鬧可能真鬧出一個大家族的滅族慘案來。不過對方是郭子儀,公主老爹代宗皇上也沒轍,他流淚對公主說:你公公是真不願意當皇上啊。言外之意是,他要是願意當,這天下還不一定是家的呢。

郭子儀回家聽說後,立馬把兒子抽了一頓,然後捆得結結實實的進宮請罪。即便以他特殊的功勞和地位,也是感覺小命難保,整個家族的命運都有覆滅之虞,當真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代宗見郭子儀如此處置兒子,隻好苦笑道:令公啊,不癡不聾,不做家翁。意思是說要想當一家之主就得裝傻裝聾,許多事就假裝看不到聽不見吧。隨後命令公主隨公公女婿回家。

代宗時天下風雨飄搖,全仗郭子儀四麵征戰,穩定全局,所以郭子儀有再造大唐之稱。代宗是真少不了他,更不敢得罪他,一旦拿他開刀,會令天下功臣寒心,王朝有可能就此土崩瓦解。

這段故事後來改編成戲曲,在民間流傳千年,就是著名的《打金枝》。

一場潑天大禍,因為郭子儀這個人的特殊地位而化解,這既是幸運,也是不幸。大多數時候,這類事情的結局都很悲慘。

還有另一個案例。同樣是大臣,也是功臣,房玄齡可謂大唐開國文臣第一,又是大唐名相之首。他的兒子也娶了公主,當了駙馬爺。

可是,高傲的公主看不上房公子,公然跟名僧辨機私通,說是私通隻是字麵上意思,其實是公然同宿同出。房公子怎麼說也是大唐第一衙內啊,比高俅兒子地位不知高到什麼地步了,卻也隻能一忍再忍。

孰料,公主不僅淫亂,還有怪癖,跟辨機淫亂時,還非得逼著夫婿一旁觀看。這簡直是對房公子人格的侮辱,這個駙馬爺當得窩囊啊,房公子最後實在忍不下去,一刀殺了公主。

這一刀同時也滅了房家一族,唐太宗什麼時候跟人講過道理?他連親哥哥親弟弟照樣滿門抄斬,隻剩下一個弟媳,那是因為兩人有貓膩。還有他老爹,照樣遭囚禁。所以說,天下第一狠人非李二莫屬。

史書上說,大臣們上殿都不敢仰視唐太宗,因為他神威無比。這不過是文人筆法,擱誰天天上殿見這樣的凶人,兩腿也得哆嗦。因為他無人不敢殺,無族不敢滅,還不用講任何道理。

可歎可悲,房玄齡家族的命運早被注定:滅族。

危機四伏,就是娶公主的代價。順便說一下,公主不能娶,隻能尚,也就是高攀的意思。另外,公主的女婿稱駙馬,郡主的女婿就隻能稱儀賓了。史書上有駙馬府,儀賓府,指的就是這兩家,不能混淆。

都說皇上的女兒不愁嫁,這是天底下最大的謊言,皇上的女兒大多數是下狠手,硬娶的駙馬。

再說一個故事,唐宣宗時,公主看上鄭家公子鄭灝了,鄭家是中原故族,地位跟大唐開國的隴西貴族相抗衡而不落下風,同時也是皇家跟隴西貴族通婚的熱門貨。

鄭家在朝中也有人做高官,知道消息後,馬上通知家裏,鄭公子知道消息後,立馬騎快馬來個千裏大逃亡,畢竟聖旨未下,這不算抗旨。

鄭公子快馬是想趕到未婚妻家裏,馬上成親,把生米煮成熟飯。皇上總不能讓一個已婚的男人當駙馬吧。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當時的宰相白敏中了解情況後,馬上用堂帖,也就是中書堂的最高行政命令,派人八百裏急行,硬把鄭公子抓回來當了駙馬。

為此,鄭公子恨了白宰相一輩子,動不動就上書說他的壞話,以圖報複,好在宣宗還算英明,知道事情根源,一概不理。白宰相才逃過大禍。

這就是大唐公主出嫁的真相,直接是先選中,然後硬抓。這跟皇上每次選秀,也就是選嬪妃差不多,不過公主隻抓一個人,選中了,就沒跑了。

而皇上選秀則會天下騷動,民間聽聞風聲後,馬上把沒出嫁的女兒趕緊嫁掉,也不管門不當戶不對了,許多窮小子還真揀了個大漏,就此娶到富家女。

民間百姓隻有一個想法,寧可把女兒嫁給貧無立錐的窮小子,也不能被選進宮裏。一入侯門深似海,這輩子可能就再也見不著女兒,是死是活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