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20世紀50年代,海洋地質學界通過深入研究,才得出濁流具有強大的侵蝕能力的結論。

1952年,美國海洋學家希曾等人研究了1929年紐芬蘭岸外海底電纜在一晝夜間沿陸坡向下依次折斷的事件,判定肇事者正是強大的海底濁流。希曾等人還根據海底電纜依次折斷的時間,推算出這股濁流在坡度最大處流速高達28米/秒,在到達水深6000米的深海平原時,流速仍有4米/秒。自陸坡至深海洋底濁流長驅達數千裏之遙。這個理論逐漸被科學家認可。

但也有學者懷疑,海底濁流雖有較強的侵蝕能力,隻是那麼大的海底峽穀,僅靠濁流能否切割出數百米乃至數千米的深度,仍是一個未知數。

埃弗裏波斯海峽之謎

埃弗裏波斯海峽,是位於希臘本土與希臘第二大島——埃維厄島之間的一條長長的海峽。

早在古希臘時代,大哲學家、科學家亞裏士多德和許多的科學家就對這裏的奇異的水流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企圖解開這令人迷惑的水流之謎。

原來,在埃弗裏波斯海峽中部的卡爾基斯市附近,海水的流向反複無常,一晝夜之間往往要變化6至7次,有時甚至要變化11至14次。

與此同時,海水流速可達每小時幾十海裏,這給過往船隻帶來了很大的危險。

有時候,變幻莫測的海麵突然變得十分寧靜,海水停止了流動,然而可能不到半個小時,海水又洶湧澎湃、奔騰咆哮起來。也有的時候,海水竟能一連幾個小時朝著一個方向奔流而去。

繼亞裏士多德以後,2000多年來,許多國家的各方麵專家,紛紛對埃弗裏波斯海峽令人費解的水流進行了研究和探索,最終均一無所獲。

近來,希臘科學家提出,這種現象是地中海海水的自然波動、起伏所致。

然而,這種看法早在2000多年前時亞裏士多德即已提出,並不是什麼新的理論,更無法具體說明埃弗裏波斯海峽水流異常的原因。

因此,要破譯埃弗裏波斯海峽之謎還需付出艱苦的努力。

大海中的間歇水柱之謎

1960年12月4日,地中海海域。一艘名叫“馬爾模”的輪船正在航行,忽然,船長和船員們看到一個奇異的、好像白色積雲的柱狀體從海麵垂直升起,但幾秒鍾後就消失了。幾秒鍾後,它又再次出現。於是船員們用望遠鏡觀察,發現它是一個有著很規則的周期間隔的升入空中的水柱,每次噴射的時間約持續7秒鍾左右,然後消失;大約2分20秒後又重新出現。用六分儀測得水柱高度為1506米。

“馬爾模”號發現的這股奇異的水柱是怎樣形成的?科學界爭論不休。有人認為它是“海龍卷”。威力巨大的龍卷風經過海麵上空時,會從海洋中吸起一股水柱,形成所謂的“海龍卷”。但“海龍卷”應成漏鬥狀,這與船員們觀察到的情況不同。而且從有關的氣象資料來看,當時似乎無形成“海龍卷”的條件。於是,有人提出,水柱的產生是火山噴氣作用的結果。理由是,地中海是一個有著眾多的現代活火山的地區,但在水柱產生的海域卻又沒有發現火山活動的記錄。而且,“馬爾模”號的船員們在看到水柱時,也沒聽到任何爆炸的聲音。再者,如果確是水下火山噴發,周圍的海域也不會如些平靜。於是又有人推測,這是一次人為的水下爆炸所造成的。但水柱周期性間歇噴發的特征和當時沒有爆炸聲,排斥了這種可能。

那麼,“馬爾模”船員發現的水柱到底是如何產生的呢?至今都還沒有人找到答案。

大洋中真的出現過陸橋嗎

科學家在100多年前就發現,遠隔重洋的兩大陸有著非常相似、甚至完全相同的生物種屬。根據同一個物種有著同一的起源的觀點,這些既不會飛又不會遊的生物是如何遠渡重洋來到大洋彼岸的呢?

有人提出陸橋說,認為大洋中曾存在過一些狹窄的好像橋一般的陸地,稱為“陸橋”,生物正是通過這種陸橋從一塊大陸來到另一塊大陸的。後來,地殼變動,陸橋被海水淹沒。但我們仍可以根據一些分散的小島和水下高橋找到它們的蹤跡。

另外一些學者堅持大陸漂移說,認為生物並不是通過什麼陸橋遷移的,而是馱載在漂移的大陸上,從這裏漂到那裏。這種學說在20世紀60年代後,曾一度盛行。

不久前,我國一位學者對陸橋說提出了新的評論。認為,盡管大陸漂移說已得了許多重要證據,但陸橋說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特別是新生代以來的一些生物化石,之所以能在不同的大陸出現,就是通過陸橋遷移的。因為根據大陸漂移說,新生代以來的大陸早已相互漂離,生物遷移隻有通過陸橋才能完成。今天各大洲都有些淺海區相連,如亞洲與北美洲之間的白令海峽,最深處隻有521米;亞洲大陸與蘇門答臘島之間的馬六甲海峽,最深處113米,但絕大多數水深不過幾十米。澳大利亞與新西蘭之間的托雷斯海峽,最淺處僅5米。因此,隻要海水麵比現在下降100米,這些陸塊之間就會出現陸橋。在第四紀冰川期最盛期,由於大量水變成冰,海麵很有可能出現比現在低100米的局麵。因此,不難設想,在第四紀冰川期最盛期,除南極洲外,地球上各大洲均可連成一片,相互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