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隨著遙感技術的發展,人們利用紅外航空攝影,又找到了許多大海中的淡水河。

如日本若狹灣和千葉縣東京灣側一帶海域就有淡水區。據查,僅太平洋夏威夷群島附近淺海區就發現了200多處淡水滲水點。

在中國閩南的漳浦縣古雷半島東麵,有一個盛產紫菜的小島叫菜嶼,距菜嶼約500米的海麵上也有一處奇異的淡水區,叫“玉帶泉”。在廣袤的大海中,四周海水皆鹹,而唯獨此處是淡水,過往的船隻都到這裏補充淡水,以解燃眉之渴。

說起這個“玉帶泉”,還有一段民間傳說。據《漳浦縣誌》記載:相傳南宋行將滅亡時,楊太後攜趙景、趙易二子由海路逃到福州,與陸秀夫、張世傑等大臣會合。後因元兵攻破了建寧府,福州危在旦夕。楊太後、陸秀夫等人率萬餘名士卒,乘船出海,打算遷到廣東崖山建臨時行宮。船行至菜嶼時,晨飲乏水,楊太後就取少帝玉帶投入海中,並祈禱曰:“天未亡宋,願海中湧出甘泉。”話畢,甘泉即出。因此後人稱其為玉帶泉。

這段傳說顯然是沒有科學依據的。那麼,大海中的淡水河是怎樣來的呢?

原來,瀕臨海洋的陸地表麵滲入雨水後,如果地下的透水岩層或裂隙向海裏傾斜,而且海底岩層又有不透水層,那麼,滲入地下的水就會形成一個河流。在重力的作用下,這條河流就流入海底的地層下麵。一旦遇到出口,地下水就會像泉水一樣噴湧而出。像美國佛羅裏達半島那塊淡水區的海底是一個鍋底狀的小盆地,盆地中間深約40米,周圍的深度為15米至20米。盆地中央有水勢極旺的淡水泉,晝夜不停地向海裏噴湧著泉水。據科學家考察計算,這個海中淡水泉湧出的水量為每秒40立方米,要比陸地上的泉大得多。就這樣,泉水在海中日夜噴湧,在風力流的影響下,從泉眼斜著上升到海麵,從而形成了奇特的海中淡水河。

除了海底噴泉能產生淡水河之外,在流入海洋的大江大河的入海口,由於水量巨大,往往也能形成類似的淡水河。比如在非洲西海岸剛果河河口附近航行的船舶,雖然遠離大陸150千米,卻能在海洋裏汲取淡水。原來在海水下麵有一條寬闊的海底河穀,它是剛果河河槽的延伸。由於剛果河的流量和流域麵積均占世界第二位,每秒鍾流出的水竟有39萬多立方米。大量的淡水不斷沿著海底河槽向洋中湧來,所以就在海洋上形成了一片奇特的淡水區。前不久,人們在黑海西北部又發現了一處淡水區,其麵積約為900~1000平方米,由於它位於多瑙河口,人們推測它可能是多瑙河延伸造成的。

20世紀80年代末,前蘇聯科學家在太平洋一個水域發現大片海底淡水。這種海底淡水不是海底泉水噴湧出的,也不是大河河口的延伸。科學家認為,這是降水積聚引起密度升高而造成的離子滲透現象。海底岩石中有水汽,沉到海底的降水中也有水汽。當沉入海底的降水團在水壓作用下密度升高被壓入海底岸石層時,水汽會產生異常高壓,海底仿佛處於沸騰狀態,淡化了的蒸汽水就會從海底不斷滲透出來,形成了一條海底淡水河。

中國長江、黃河、珠江等河流的入海口也有淡水存在。中國大陸架海底也蘊藏著淡水資源。1993年1月,浙江省廊泅附近海域就發現了海底淡水資源。鑽探結果證明,有8個砂層含淡水,單井出水量可達1000噸。這裏的淡水是長江古河道的延伸。這些淡水資源開發出來,可緩解海島淡水缺乏的狀況。

水是人類的“生命之泉”。按用量標準最高的國家計算,每人每年需要1500~1800噸水。工業上生產1噸合成橡膠需要2500噸水,煉1噸鋼要100噸水。農業上生產1噸稻穀要5000噸水。無論工農業還是人類生活用水都必須是淡水。據估計2010年,世界淡水用量約為70年代的3倍多!

地球上總儲水量約136億立方千米,但其中975%為海洋鹹水,陸地上的淡水約占25%。淡水中又有約70%在南極、北極和雪山冰川,實際可利用的淡水隻占淡水總量的034%。加上河流汙染,實際能利用的淡水已出現危機。因此,開發利用海洋中的淡水資源已十分必要。20世紀60年代,美國地質學家就曾圍繞海洋淡水的勘察和利用向世界各國海洋學家提出報告。他們認為,開發海洋中的淡水資源要比海水淡化來得經濟。相信隨著陸地“水荒”的日趨加重,人們是不會讓大海中的淡水資源白白流掉的,海洋中的淡水資源也必將會得到充分的利用。

使人失蹤的島

有座使人失蹤的島位於加拿大,名為薩博島。這個小島方圓僅數英裏,但人們都稱它“惡魔島”。

00薩博島之所以被稱為“惡魔島”,是因為最近300年來,這座島周圍的海麵簡直成了災禍之地,前後大約有大小五百餘艘船隻,在那裏莫名其妙地失去控製而沉沒在北大西洋底,共有水手、乘客、漁民一萬餘人葬身魚腹。據有幸逃生的人形容:當船隻挨近“惡魔島”時,人們便會聽見令人心悸的哭聲或呻吟聲,有時還會看見一艘模樣恐怖的“鬼船”在迷霧中急駛而來,這時,船隻便會猶如陷入漩渦而失控,加拿大海運局的專家也告誡國內外的船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