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執子之手願偕老 悲喜交加基督情(2 / 3)

遷居之後的一年多時間,由於一荻生病,張學良陪伴她左右,二人心情一直不是很好,此刻的檢查結果更讓他們陷入絕望之中。醫院成立了專門的治療小組研究一荻的病情,采取保守治療的方法,幸好一荻的病情在治療之下有所好轉。在醫院住了幾個月後,一荻回到家中,由戴費瑪麗繼續擔任她的私人醫生,到1962年冬天,她的病情已經得到控製,身體也好多了。在身體好轉以後,趙一荻又恢複了中斷多時的基督教神學的功課。她和戴費瑪莉一起學習美南浸信會神學院寄來的神學函授課程,有時,她在張學良和戴費瑪莉的陪同下,乘車前往士林的凱歌教堂。

在士林凱歌教堂,牧師會為她和張學良講授神學。趙一荻的英文雖有功底,可是由於多年生病及到處遷徙,她已經不能直接閱讀從美南浸信會神學院寄來的英文函授教材,於是戴費瑪麗為她錄製了可隨時播放的錄音,讓她在病榻上也可以反複聽。她和張學良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堅持完成神學函授生學業的,由此也可以看出他們對神學的虔誠。

隨著一荻的病情好轉,家中也開始有了喜事。

最初是董顯光夫婦從美國回到台北,他們到北投複興崗探望張學良和趙一荻時,帶來了他們的兒子張閭琳在美國結婚的照片。趙一荻在病床上看到照片熱淚婆娑,她看見在洛杉磯明麗的陽光下,一對西裝筆挺的青年男女親昵相依在一棵碩大的棕櫚樹下,那是她的愛子和陳淑貞結婚時的合影。一荻高興得落淚了。那是她當年由香港送到美國的閭琳,如今已經長成人了。他和一位同樣有著非凡經曆的廣東軍閥後裔結成了百年之好。早在半年前,趙一荻就從閭琳的來信中,得知了他正和陳淑貞女士共度愛河。陳淑貞作為陳濟棠的侄女,和張學良的兒子結成伉儷也屬門當戶對。她為這樁婚事高興得落淚。

而更讓一荻欣喜的事情是,這一年的聖誕節,她的孩子,她三十多年前,冒著生命危險生下來的孩子,她二十多年前狠心送去美國的孩子,張閭琳,他回來了。

遠在美國的閭琳,本來希望自己的母親能夠去美國為他主婚,同時,在美國接受肺病治療,但是這個希望根本不切實際,蔣介石根本不會同意讓一荻去美國。閭琳的婚禮最後是由張學良在美國的友人主持的,不是伊雅格,因為伊雅格在閭琳大婚前夕不幸逝世。

看到美麗的結婚照,得知閭琳的婚禮圓滿完成,一荻非常開心,同時又感到悲涼,她不是一個好母親,從來就不是一個好母親,她最愛的兒子,她卻缺席了他生命中每一個重要的場合,每一個需要她的階段。

如今,連見他一麵都是奢望。看到一荻傷心難過,張學良的友人董顯光夫人感到於心不忍,同是女子,董夫人與一荻十分投緣,她想為一荻做一些事,於是去請求宋美齡,希望她可以允許閭琳回台灣探親。多年以來,宋美齡對張學良和一荻的幫助非常大,她自然是同情一荻的,然而這件事她做不了主。

於是董氏夫婦去拜訪蔣介石,在他們的勸說之下,蔣介石雖然不願意,但是最終答應了閭琳回來探親。

在一荻的心中,1962年的聖誕節,也許是她過得最快樂的一個聖誕節。這一天,北投複興崗的張宅燈火燦爛,院子裏彌漫著幸福喜悅的氣息,這一天,一位32歲的年輕人攜新婚妻子帶著笑容來到一荻和張學良麵前,他就是器宇不凡的閭琳和溫柔可人的陳淑貞。

一荻當時的感覺是什麼,是震驚,是喜悅,是不知所措。離開她22年的閭琳,此刻,站在五彩繽紛的燈籠下,絢麗的燈光在他英俊的臉上斑駁,顯得非常不和諧,因為他的氣質,似乎停留在遙遠的美國彼岸。他微笑著,眉眼極似張學良年輕的時候,那樣俊美,那樣深邃。站在他身旁陪伴的陳淑貞,美麗大方,溫柔如水,這讓一荻非常滿意,她自己不能照顧閭琳,從今以後,有一個溫柔且十分愛閭琳的人伴他左右,她也感到十分安慰。

閭琳一直生長在美國,已經不會說中國話了,他用一口純正的英文與一荻、張學良交流著。對於一荻和張學良來說,語言自然有一些障礙,他們感到淡淡的失落,然而,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雖然張學良一直希望他的孩子們能夠為國家做貢獻,奈何國家不容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