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在東北鬆花江上,那裏有森林煤礦, 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東北鬆花江上,那裏有我的同胞,還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
“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
脫離了我的家鄉,拋棄那無盡的寶藏。
流浪!流浪!整日價在關內,流浪!
哪年哪月,才能夠回到我那可愛的故鄉?
哪年哪月,才能夠收回我那無盡的寶藏?
爹娘啊,爹娘啊!什麼時候才能歡聚在一堂?
一首歌的美,在於旋律,而震撼,在於它所承載的內涵。這首《鬆花江上》,可謂是一首久盛不衰的老歌,原因在於它承載了一段屈辱的回憶,中國人的回憶,中國人恥辱。
九·一八事變,又稱沈陽事變、奉天事變、盛京事變、滿洲事變、柳條湖事變等,是指1931年9月18日在中國東北爆發的一次軍事衝突和政治事件。衝突雙方是中國東北軍和日本關東軍,日本軍隊以中國軍隊炸毀日本修築的南滿鐵路為借口而占領沈陽。事變爆發後,日本與中國之間矛盾激化,而日本軍部主戰派地位上升,國會和內閣總理大臣權力下降,導致日本全麵侵華。幾年時間內,東北三省全部被日本關東軍占領。9月18日被中華民國政府視為國恥日。
遼闊的東北大地,怎麼會輕易被日本軍占領呢,“九·一八”又為什麼會成為中國人永遠無法忘掉的國恥呢?
當時,日本關東軍不到兩萬人,中國東北軍駐在東北的有16.5萬人,在關內還有近10萬人。東北軍部隊多次接受張學良不準抵抗的訓令,在日軍突然襲擊麵前,除小部分自發英勇抵抗外,其餘均不戰而退。9月19日上午8時,日軍幾乎未受到抵抗便將沈陽全城占領。東北軍撤向錦州。此後,東北各地的中國軍隊繼續執行張學良的不抵抗主義,使日軍得以迅速占領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
不抵抗主義,這才是國人過了將近一個世紀還無法釋懷的原因。
中國古代素來有雖敗猶榮的思想,很多被奉為民族英雄的曆史人物,並非是重大戰役中勝利的一方,而是展現正義和勇氣的一方,人們對於勇士是尊敬的,即使戰敗也是鐵血錚錚的好漢,也是頂天立地的大英雄。但是,避而不戰卻是懦夫的行為,是絕對不能容忍的。這種思想很容易理解,所以我們也可以很容易的猜測到,“九·一八”對張學良的影響有多大。
作為東三省最高長官,張學良在“九·一八”事變中采取的不抵抗主義可以說是日軍占領東北的主要原因之一。也因此,之前的英明遠播的少帥變成了臭名遠揚的“不抵抗將軍”。
曆史的真相永遠撲朔迷離,張學良,他在早年表現出極強的愛國情懷,實際上,他的愛國情懷貫穿他的一生,他的政治才能也是出類拔萃的,這使他在東北軍中的聲望非常之高,當“不抵抗將軍”的罵名鋪天蓋地時,人們對他失望了,一個少年英雄,無法保衛自己的家園並不是過錯,錯誤的是,他連這樣的勇氣都沒有。
“九·一八”事變對張學良的影響幾乎和後來的“西安事變”一樣大,而後世對他兩極的評價,也是因為這兩件事。從“九·一八”後被罵為賣國賊,到今天被敬稱偉大的愛國者,尊卑榮辱世態炎涼,豈容今人辨析。是罪人還是功臣,留待沉澱的曆史去甄別。
在今天,張學良被當作民族英雄的時代,關於“九·一八”他的不抵抗主義,一個很容易深入人心的說法是,張學良奉行蔣介石的命令實行不抵抗主義。這種觀點遠播,影響波及海外。有的著作批評對“九·一八”事變的處置,國民黨政府在事變前“嚴令張學良所部東北軍不作任何抵抗”,事變發生時,蔣介石又令“東北軍絕對不抵抗”。蔣介石當時作為一國領導者會做出如此荒唐的命令嗎,張學良的東北軍掌握軍權,又會在家園受到侵犯時絕對服從蔣介石的命令嗎?
1931年9月,沈陽到處彌漫著一股危險的暗流,城裏有好多路障,9月15日軍事演習已到了北大營邊上,天天麵臨開門七件事的沈陽居民,習慣了城裏城外的路障,關注點也不在這。而張學良此時比較心焦的是懸而未決的“中村事件”,關東軍在沈陽頻繁演習,他和沈陽的老百姓一樣,已習以為常,並不在意。
中村事件,是此時沈陽與日本的一個重大矛盾,1931年6月,日本關東軍中村震太郎大尉和曹井杉延太郎在興安嶺索倫一帶做軍事調查,被中國東北軍興安屯墾公署第三團團副董昆吾發現並扣留,在證據確鑿情況下,團長關玉衡下令秘密處決中村震太郎。日本借機宣稱東北軍士兵因謀財害命而殺死中村,威逼中國交出關玉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