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名人之死(6)(1 / 3)

還有一點值得一提。據說,尼古拉二世的頭顱至今還在,它被放在一個10升容量的巨大醫用玻璃器皿中,裏麵盛著防腐液。頭顱已麵無血色,臉上的絡緦胡子也沒有了。當年尼古拉二世被槍殺後,他的頭顱被運到莫斯科保存起來,先放在革命博物館,後移到原克格勃地下室的保險櫃中。

戴高樂安葬前後的珍聞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法國大片領土被德國攻占,巴黎陷落,貝當宣布投降,法國處於危亡之中。戴高樂在此危機時刻領導法國人民同侵略者展開了英勇鬥爭,並最終取得勝利,挽救了法國。戰後,他又領導著法國躋身世界強國之列。

戴高樂忠於自己的祖國,英勇無畏,不惜奉獻甚至包括自己的生命。1959年,他出任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總統後,曾對他的文化部長說:“我將來不是被暗殺就是暴卒。”有人說,這是戴高樂對自己死亡的讖語。1962年,戴高樂同意阿爾及利亞脫離法國獨立後,一些極左分子組織了對戴高樂的暗殺。1962年8月21日,戴高樂乘車前往庫布萊軍用機場,途中,一輛黃色旅行車迎麵開來,車內的一夥人,突然向他的座車開槍。司機急忙加速奔駛,此時,又從橫街駛來一輛藍色汽車,車內又有人向他猛烈射擊。兩次襲擊,共發射150多發子彈,其中有14發擊中座車,有2發擊中輪胎,但戴高樂乘坐的特製的雪鐵龍轎車,具有很強的防彈功能,車門沒被擊透,車胎也未被擊穿,隻有一顆子彈擊破了座車的後窗,子彈在離戴高樂頭上幾英寸的上方穿過。後來,戴高樂在他的回憶錄中寫道:“令人難以置信的僥幸,我們誰都沒有中彈,那就讓戴高樂繼續走自己的路,履行自己的職責吧!”

戴高樂沒有死於暗殺,最終死於他讖語所說的“暴卒”。

1969年,戴高樂辭去總統職務,他拒絕政府按規定對退職總統提供的費用和宅邸,回到家鄉科隆貝,靠自己的稿費生活。1970年萬聖節那天,戴高樂曾去科隆貝雙教堂附近的公墓掃墓,在女兒安娜墓前他說:“我就想安葬在這裏,”並風趣地說:“公墓的門太小了,將來我來這裏以後,也許會有人來看望我,到那時候需要拆牆再開一扇門。”他散步的時候還說:“在科隆貝壽命真長,80歲了,壽夠長的了。”沒想到,1970年11月9日,在80歲生日即將到來之時,他突然猝死在自己的書房中。這也許就是戴高樂讖語所說的“暴卒”。這一天,他正在辦公室寫他的《希望回憶錄》,中午還接見了一位農業家。傍晚,約6點50分,他在書房的一張桌子前坐下來。突然,人們聽見他痛苦地慘叫了一聲,人們急忙跑進書房,發現他麵色蒼白,沒有一點血色。當醫生趕到時,他已經沒救了。他死於動脈瘤破裂。他死後,他的夫人要求政府立即公布他的遺囑。這份遺囑是戴高樂在18年前的1952年寫下的。當時它被保存在總統蓬皮杜手中。遺囑於第二天下午刊登在《法蘭西晚報》上。遺囑寫道:我希望在科隆貝雙教堂為我舉行葬禮。我的墓地就是安葬了我的女兒安娜的那塊墓地,我妻子將來有一天也要安葬在那裏。碑文是:夏爾·戴高樂(1890-)。別的什麼都不要。我不要國葬。不要總統、部長、兩院各單位和行政、司法機構參加……

遵照戴高樂的遺囑,葬禮安排得非常簡單,棺木是最普通的,僅值63美元。靈柩由一輛軍用汽車運到雙教堂前,由本村的青年抬往墓地。沒有號聲,沒有哀樂,甚至在雙教堂舉行的彌撒,也沒有悼詞。但當他的靈柩放入墓穴時,在巴黎卻有50餘萬人冒著大雨,雲集到凱旋門下,在雄壯的《馬賽曲》樂聲中,對他進行深深的哀悼。戴高樂被安葬在雙教堂附近的一個小小的公墓裏。他的墓是用修馬路的石頭砌成的,高出地約半公尺,呈長方形。他女兒的墓就在他的旁邊。戴高樂去世之後,他的夫人將他留下來的幾乎所有的物品都銷毀了,怕被別人拿去當紀念品。她不要政府津貼,也拒絕子女供養,而是住進了天主教基金會辦的養老院。

戴高樂不讓人拍攝他的葬禮,但法國巴黎競賽畫報社的攝影記者維爾茨卻冒著風險,動足了腦筋拍下了戴高樂葬禮的一些照片。維爾茨兩年前就探知戴高樂死後將葬在科隆貝雙教堂附近的公墓,為此他提前租下了與雙教堂毗鄰的一個穀倉,說是供他周末度假使用,實際上,他在裏麵搭起了腳手架,在牆上開了一個小洞,裏麵安放了照像機,準備拍攝戴高樂下葬的照片。舉行葬禮的那天,維爾茨租了一架直升機和一輛摩托車。他讓他的助手索埃乘直升機去拍送葬照片。葬禮開始時,索埃乘直升機突然出現在雙教堂附近的上空,迅速抓拍了一幅覆蓋著三色旗的戴高樂棺木照片和幾幅送葬照片。當官方兩架直升機跟蹤過來時,索埃乘坐的直升機便飛向了公路。索埃將膠卷從飛機上扔給了等在公路上的摩托車駕駛員,駕駛員隨即開車回了報社。索埃雖被官方逮捕,但膠卷已無法追回。維爾茨在穀倉也成功地拍下了戴高樂靈柩放入墓穴的照片。照片第二天就在《巴黎競賽畫報》刊登了出來。這是人們意料之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