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26年,38歲的張騫帶著匈奴妻子以及一名隨從回到闊別十三年的長安城。當年聲勢浩大的百人探險隊凋零成二人生還,後人記住了張騫,卻忽略了那位一路身兼翻譯、護衛、向導多重職務的翻譯甘夫。
根據史料零碎地拚湊,我們可以猜測原是匈奴軍人的甘夫大概是在公元前166年(漢文帝十四年)的一場戰役中被漢朝軍隊俘虜,並被作為奴隸賞賜給了漢文帝女婿堂邑侯陳午做家奴。到張騫奉命出使大月氏的公元前138年,甘夫已經在堂邑侯服役二十多年,早已熟悉了漢朝的生活,成為堂邑侯府一名地位較高的忠誠老奴。
因此當張騫招募西域使團的時候,漢武帝立馬想到了嶽父家的老奴甘夫。千萬別小看他,這位仁兄不但精通西域語言,還是一名特種兵水平的狙擊手,《史記》中明確記載甘夫“善射”,身強體壯還有武藝傍身,甘夫就這樣成為了百人探險隊伍裏的重要成員。
隻是誰都沒想到,大部隊從隴西出發才到河西走廊,就被匈奴騎兵隊俘虜,並遭軟禁十年之久。張騫被迫在匈奴王庭娶妻生子,隨行人數銳減。當難得剩餘的一行人趁著匈奴內亂逃出來,重新踏上西去道路時候,還麵臨著缺水缺食的困境,不少隨從因此途中倒斃。
但至少還有他——狙擊手甘夫,甘夫能夠在絕境之時射殺禽獸聊以充饑,幫助張騫渡過難關。可以說,如果沒有甘夫的忠誠護主,張騫極有可能就此命殞高山荒漠之中,玉門關以西的世界對於漢朝人而言有可能一直都會是一片空白。
馬歡:隨鄭和三次下西洋
一陸一海兩條絲綢之路共同構成了我國古代外貿的兩條大動脈。同為外貿道路隨從翻譯,與甘夫在史記上寥寥數筆的記載不同,隨同鄭和下西洋的明朝通事馬歡,卻給後人留下了許多事跡。
馬歡是回族穆斯林,因為精通阿拉伯語、波斯語,曾隨鄭和船隊三次下西洋,同時肩負外事翻譯以及中華文化傳播的重任。
1432年,在他最後一次遠航來到古裏國(今屬印度)時,適逢古裏使團要前往天方國(今屬沙特阿拉伯)麥加朝聖。於是,太監洪保就派了馬歡等7人組成天朝使團小分隊,帶著麝香、瓷器等器物航行3個月,一並前往。
在麥加生活的3個月裏,馬歡見識了莊嚴華麗的天堂禮拜寺、各種前所未見的奇珍異獸,那裏的“國人悉遵教規行事”,“民風和美”得讓他甚至覺得來到了“極樂之界”。臨走前,他不僅購買了深受天朝王公貴臣喜愛的麒麟(長頸鹿)、鴕鳥等奇珍異寶,還摹繪了一幅天堂圖真本,據說這是我國最早的一份麥加地圖,
1416年,馬歡開始動筆記錄親身經曆的20個國家的航路、地理、政治風俗。辛苦耕耘35年後,驢友馬歡終成大V,其公號《瀛涯勝覽》也成為介紹亞非航路國家的重要資料。
書中詳盡地描繪許多稀奇古怪的外邦民俗,如古裏國人每天早上洗臉之後用牛糞灰調水塗額頭、大腿各三次;暹羅國青年男子行割禮,並鑲入十幾顆錫珠,有錢人則嵌空心金珠,行動有聲並以此為榮……
為了紀念這位知名驢友大V,南沙群島北部有一個島嶼就被命名為馬歡島。編輯/麥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