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實施“細化”和“循序漸進”,在大致掌握工作整體內容的基礎上,必須對應該做的事情進行具體的步驟劃分。
在學習“四個技能”之前,先要學習本章的“認準目的”“了解內容”“考慮順序”這“三個鐵則”,而這也正是一切工作整理術的基石。
Rule是一切工作整理術的基石
“……的專家”這種表達一般是指某方麵的專業人士,但是其基石即基礎技能,與經營者是相通的。這就是在章前頁中所提到的將工作“細化”和“循序漸進”。
在“細化”和“循序漸進”的基礎上,再加上開展工作時不可或缺的“聽取”“傳達”“分步”“行動”的技能,成為能夠確實地取得成果的人(即商務專家),這正是本書的目的所在。
首先掌握“三個鐵則”
記憶要點
想合理地安排工作,就要遵循認準目的、了解內容、考慮順序這“三個鐵則”。
將介紹作為一切工作整理術基石的思維方法。為了將工作“細化”並“循序漸進”,要在掌握了工作的整體內容的基礎上,明確應該做什麼。
為此,則必須學習“①認準目的、②了解內容、③考慮順序”這“三個鐵則”。
如果不能紮實地掌握這“三個鐵則”,那麼就無法良好地運用本書所提出的“聽取”“傳達”“分步”“行動”的構架和技巧。
隻依靠性情和運氣的話,工作的成果也是不穩定的。為了可靠地取得成果,首先讓我們來掌握“工作的鐵則”吧!
工作的鐵則:目的/內容/順序其一 俯瞰全局後“認準目的”
第一個鐵則是“認準目的”。無論是什麼樣的工作,不對目的進行確認就立刻開展細致的工作,這樣的情況是不存在的。
例如,有一天,在沒有預先通知的情況下,上司給了你一些資料,並且告訴你“閱讀一下,把內容進行整理彙總”,這時,你會怎麼做呢?
課長:小T,下個月要提交給部長的報告書是要用來判斷這個項目今後是否還要繼續的。請根據長期效益,給出一個結論,能做嗎?
一周後……
課長:之前讓你做的那份報告書,可不可以加上下個月要進行的限時宣傳活動的有效性呢?我想對今後項目的進展也是有影響的。
又過了一周……
課長:報告內容的草稿寫好了嗎?完成到什麼程度了,能讓我看下嗎?啊?這報告書是什麼啊?隻寫了宣傳活動的有效性,完全沒寫可以用來判斷項目是否繼續的信息。小T,這個根本就用不了嘛,重寫!
大多數人應該會首先對這些資料到底寫的是什麼進行確認吧,然後可能還會問一下“整理的內容是做什麼用的呢”。應該不會有人什麼都不問便立刻逐頁閱讀吧。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依據目的的不同,資記憶要點為了在不偏離對方期望的前提下自信地開展工作,你要牢記:不僅要在接到工作的那一刻,即使在工作暫停後又開始的時候,也要對“最初”的目的進行確認。
料整理的方法多少會有所變化。
這是顯而易見的事情,但是情況哪怕變得稍微複雜一點兒,便會有人忘了這個思維方法。
例如,下麵這件事。
小T是按照領導要求的來做的啊,但是為什麼這些努力都白費了呢?到底是為什麼呢?
小T失敗的原因在於忘記了本來的目的而太過於專注眼前的事情。如果能夠始終牢記“工作的目的是什麼”,不就可以防止這樣的事情發生了嗎?
比方說在學生時代,一周後就是期中考試了,應該坐到課桌前好好學習了吧,但是往往會為了製訂緊密的學習計劃而浪費很多時間,這種情況也是有的吧。
又或者,在年末大掃除的時候,找到了一本久違的書就開始著迷地讀下去,結果大掃除基本就沒什麼進展,這樣的經曆也是有的吧。
就算埋頭於眼前的工作,也要始終做到認準工作的目的。這樣做的話,就可以在不偏離對方期望的前提下推進工作。
說說我自己吧,我總是很喜歡用“最初”這個詞。
接到工作委托的時候,我“最初”會先進行思考。或者,吃過午飯或休息回來後“最初”會先確認下工作的目的。
如果養成這個習慣,你就能常常對工作的方向性進行修正,做到不偏離軌道地向前推進。
工作的鐵則:目的/內容/順序其二 深入研究“了解內容”
認準了工作目的,就能夠掌握工作的全貌。接下來,讓我們致力於第二個準則——深入研究“了解內容”——這一項的學習吧。
“工作”還是一塊兒大疙瘩的時候無法著手具體的工作。比如說,即便把“增加收益”這個模糊的目標告知新人,大概對方也不會明白“該從哪裏著手好呢”。
那我們就試著深挖一下“收益”是怎麼產生的,然後就會注意到銷售額和費用之差一事了。這樣就會明白要考慮“增加銷售額”和“降低費用”的方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