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臨洮戰國秦長城 第一節曆史沿革與地理環境
臨洮古稱狄道,位於甘肅中部,曆來為控扼隴蜀的戰略要地,自古為西北名邑,隴右重鎮。馬家窯文化、寺窪文化、辛店文化均因首先發現於臨洮而得名。史載,周安王十八年(前384年),秦獻公滅西戎部族狄、桓,建立狄道、桓道二縣,是臨洮建製的起始。至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年),置隴西郡,郡治狄道。兩漢仍設隴西郡,郡治狄道。三國時狄道屬魏。東晉十六國時,屬武始郡。唐初,置臨州,後置狄道郡。安史之亂後,陷入吐蕃。五代時吐蕃於此置武勝軍。宋置熙州,治狄道。元、明、清均置臨洮府,府治狄道。乾隆五年(1740年),遷府治於蘭州,升狄道州。民國二年(1913年)二月降州為縣。民國十八年(1929年),改為臨洮縣。新中國成立後,臨洮縣初屬臨夏地區,後屬定西地區。I960年,成立臨洮地區,不久裁撤,仍屬定西地區(今定西市)。
臨洮縣地處東經103°27'14"至104°19'32",北緯35°03'42"至35°56'46"之間,在隴西盆地的邊緣,青藏高原的東邊。境內四山環抱,一水北流。東向越山穿穀達渭源、隴西境;西向渡河過嶺,接康樂、臨夏;南向翻山繞壑,至漳岷界;北向跨梁渡關,抵蘭州市。東西長78公裏,南北寬103公裏,總麵積2867平方公裏。洮河自南向北貫穿全境,流經全縣115公裏。海拔高度在1730-3670米之間。年平均氣溫7°C。總人口53萬人。
臨洮縣位於祁連褶皺係的東南端,而縣南部又處於秦嶺褶皺係的西北緣,幾次主要的構造運動對本區影響較大,新的構造運動,表現為大麵積的升降運動,在地貌上形成多級階地,以黃土地貌為主,形成基岩裸露的侵蝕構造山地,強烈侵蝕的黃土高原,侵蝕堆積的河穀階狀平原。黃土高原表麵地勢比較平坦,呈波狀起伏。由於長期被流水深刻切割,地形破碎,從臨洮群眾的習慣稱呼來看,可以分為塬、山、梁、嶺、壑、壑峴、灘、窟圈、歹地等小地形。全縣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境內戰國秦長城主要分布在上述小地形之上,自望兒嘴向東南延伸。
臨洮全境河流,皆屬黃河水係。以馬啣山、打岔溝梁、龍頭山、前山、羊圈山、胡麻嶺、楊家山、懸帽咀、黃家山和渭源縣的對坡、西坡、堡子山一線分水嶺為界,分水嶺以西為洮河流域,分水嶺以東為榆中縣苑川河流域和渭源縣渭河流域。苑川河流域和渭河流域以胡麻嶺為分水嶺。三個次級流域河水皆注人黃河。戰國秦長城主要分布在洮河以東大碧河、東峪溝等支流兩岸台地之上。
臨洮縣全境內土壤種類豐富,植被以草本植物為主,植被覆蓋率較低,天然森林稀少。臨洮屬大陸性溫帶氣候,氣候變化無常。水、旱、風、雹、霜、雪、病、蟲等災害頻繁發生,是造成長城破壞的一個主要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