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思想的步行者(序)——讀《黃土地的變遷》
種田鄉是中國西部一個普通的山村,和黃土地帶的農村一樣,這個鄉村異常幹旱,人們對水的心境是真正在“渴望”。如果,“渴望”變成了永遠的“失望”,接下去的可能就是這片土地及和土地有關的生活終被風沙掩埋……好在我們的返鄉之途還尚未迷失之前,張畯已經開始了這樣一次回到“原點”的行走,他背負艱難的責任和思索對種田鄉進行了這樣一次“思想”的行走。
作者的行走是充滿憂慮的,在細細丈量了種田鄉邊邊角角之後,這種憂慮以詳盡的記述和判斷得到了證實。在這個個人視角的個案裏所反映的真實的細節體驗,涵蓋了種田鄉的過去與現在,展現出一部中國西部農村民眾、社會的生存與曆史圖景,它基本上沒有太多遮掩地托出了作者在行走之間的耳濡目染。因為步履的緩慢而細致,使它的事實更加深入、回溯更加久遠,並在對現象的拆解、追問與審視中將問題指向了現實與未來。
原始的土地,是人類生活中最後一塊不動產。土壤與人,永遠是相互“粘”著,相互依存的。一方水土一方人,水土與人構成著生命的共同體。
2009年1月,我在隴南成縣磨壩峽五家河山窪裏,探望到一位七十二歲的旺喜老漢,他獨自一人生活在這個早已成為“空巢”的村子,以淘金為生,以修廟為樂。但是,田園守望者——這個詩意的名詞並不屬於這個老人,因為旺喜老漢告訴我們:在很近的將來,這裏將改造為一個水庫。那時,這個老人還能“守望”什麼?也許,這個問題與張畯行走在種田鄉時的憂慮是一樣的。作為生命活性部分的土地,今天,它沉默的背後是否有著太多的話要說?
作者以步行者的姿態考察的種田鄉還在,種田鄉人還在種田,種田鄉還能維持著種田這個名字。但種田鄉人自古以來的渴望還依然存在。在渴望與失望之間,種田鄉的土地還承擔著一個無法預知的未來:
這片土地可能終將被沙化、水泥化乃至現代化、工業化或城市化?張畯在故鄉的行走,正是為了傾聽土地間那種微弱的聲音,這些聲音並不響亮,但同樣應該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一種節奏和曆史的話語。為了土地,為了人所依賴的土地,我們需要這樣的“堪地派”的思想行走。相信這種行走不是興趣所至的獨步一時,而是會有更遠、更深、更久的堅定步伐。
2009年7月18日於蘭州安寧科教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