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國傳世之典籍,既如滄海,又若一粟。祖輩重史之傳統、先賢著述之勤奮,給我們留下了一份豐厚的文化遺產;今天任何一位學者,積其一生精力,也難望遍覽無餘。然具體研究某一時、某一地、某一人、某一事,則傳世典籍又絕難反映其全貌;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以中國之大、民庶之眾,一日之內發生之史實,若備載無遺,也遠非一部官修正史之規模所能容納。隨著科學分工之細密、曆史研究之深化,史料匱乏之弊愈令學界捉襟見肘。加之古代戰亂頻繁、學派縱橫,書籍毀厄、舛偽之端也時有所見。職此之故,充分利用出土文字資料以補正史之不足,巳為海內外學人共識。

作為簡牘之鄉的甘肅,擁有全國5/6以上的簡牘原件;隨著考古發掘之廣泛開展,預料新出土簡牘數量將更為可觀。自20世紀初年甘肅、新疆出土漢、晉簡牘文書以來,國內外學者已作了較為廣泛深入的研究探討,《流沙墜簡》、《居延漢簡考釋》、《漢簡綴述》等一批功力深厚、卓有見地的簡牘學論著相繼麵世。老一輩簡牘學者刻苦勤勉、孜孜不倦的治學精神為我們樹立了光輝典範;麵對與日倶增的簡牘資料,今日治學者可謂任重而道遠。有學者預言未來世紀勢將成為簡牘世紀,就簡牘資料在今後曆史研究中的比重而論,洵屬遠矚之見。

為了促進簡牘學研究的廣泛深入開展,順應簡牘學日益成為國際性顯學的時代趨勢,西北師範大學曆史係與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充分協商及論證的基礎上達成協議,於1995年3月呈報西北師範大學暨甘肅省文化廳批準,由西北師範大學聘請初世賓、李永良、何雙全、戴春陽先生為兼職教授、副教授,與曆史係簡牘學研究室王震亞教授,王三北、李寶通副教授等人組成簡牘學研究生導師組,並於同年9月招收了國內首批攻讀簡牘學碩士學位研究生。同時,雙方還擬精誠合作,在簡牘學研究領域做出應有的貢獻。考古所諸位專家在簡牘的發掘、整理、考釋以及簡牘製度研究方麵具有豐富的經驗與深厚的功力;而曆史係諸位先生在長期的教學與科研中較為全麵地接觸了傳世文獻資料,並較為係統地探討過中國古代史上的有關課題,運用簡牘文書印證史實也有良好基礎與條件。雙方切磋研討、揚長避短,可望在簡牘學研究領域發揮整合優勢。本書正是在此背景下得以奉呈於讀者麵前。

本書獲甘肅省中國古代史重點學科經費資助。撰寫及出版過程中,承蒙著名簡牘專家李學勤等賜稿支持,西北師範大學校方及科研處、曆史係,甘肅省文化廳及文物考古研究所、博物館負責同誌也給予了熱情關懷與幫助,在此一並表示謝忱。

本書僅是我們在簡牘學領域的初步探討,今後隨著研究的深入,還將陸續推出新的成果。無庸諱言,從事簡牘的整理與研究是一項十分艱辛的工作,限於我們的學力,淺陋、疏誤之處在所難免,祈盼專家學者不吝賜教。

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