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山楚簡“蜜梅”與楚曆建正

李學勤

戰國時楚曆建正,學術界已作了不少討論。較多學者主張楚曆建正,這是由睡虎地簡中與秦曆的對照,以及楚曆本身七至八月的名稱確定的,驗之包山號墓簡全部曆日,無不符合。但有些學者主張楚曆建醜,除這樣可以同於三正說中的殷正外,還有個證據,是墓中出土有梅子。

《包山楚墓》附錄《包山簡牘所反映的楚國曆法問題》說包山號墓出土植物有:板栗、棗、梨、柿、藕、菱角、荸薺、生薑、梅及種屬不明的細木棍和闊葉植物。植物的成熟期是定期的,除上述種屬不明者不便判明外,梅為農曆五月初,餘多為農曆秋、冬時節。其中多數都能跨年貯存,如板栗、棗、柿(製幹)、菱角、生薑等。梨如保存得好,亦可保存。年。唯藕、荸薺、梅的保存期如不經處理,是不能跨年保存的。藕、荸薺成熟後,可在田裏保鮮至次年農曆三月,超過此限則要發芽。如此時取出妥為保存,則可延長保存期兩個月。梅的保鮮期則更短,約三四個月已為極限。藕和荸薺出土時仍保存較好,可以看出是成熟期的藕和荸薺;梅出土時僅存果核,但從所盛罐之精心封口情況看,入葬時應為鮮果。藕、荸薺、梅均保存較好的重合期,隻能是農曆五月。包山號墓的下葬時間是楚曆享月丁亥立日,按冬柰建醜,則時值農曆五月下旬,與上述植物保存期正相吻合。反之,如按雲夢睡虎地秦簡《日書》秦楚月名對照表之冬柰建亥,屈禁建子、柰尉建寅,則享月為農曆三月,梅未出;如以冬欒建寅,則享月丁亥為農曆六月下旬,此時新藕及荸薺尚未成熟,老藕及荸薺仍能保存如此完好的可能性已微乎其微。據此可知,冬柰建醜,才是楚曆月建的本來麵目。”

這個推論是有根據的,梅子成熟確在農曆五月即午月,故《本草》果部中品雲梅實“生漢中川穀,五月采”。包山號墓的梅子,發現於。件直口微鼓腹陶罐內。陶罐編號為,原在墓“東室南部,號銅鼎內”。罐通高10厘米,深灰陶,飾繩紋,“罐內有梅核二百七十顆,腹外用草繩纏繞,口部蓋紗,上置草餅,外蒙以絹,頸部用篾片繞兩道後絞結,有封泥痕跡”、梅核經鑒定“係為薔薇科梅的核果之核。按古人食梅有多種方法。梅子鮮時,青稱青梅,熟稱黃梅,除直接食用外,還“用它來調和飲食。《書經·說命下》說:‘若作和羹,爾惟鹽梅。’”後者可能要經過。定加工。再有如《本草圖經》載“五月采其黃實,火熏幹,作烏梅……又以鹽殺,為白梅”,也是加工的梅子。包山號墓的這罐梅子見於遣策,在簡“鈥(食)室之鈥(食)”之中,釋文雲“會某。堖”,考釋巳說明“某借作梅”“諭”(即“缶”)就是陶罐,報告也指出了。但是“某”前麵那個字,當時沒有釋出。這個字從“茲”形,實即“宓”,同樣的結構在周原卜甲和西周金文裏已經有了,均讀為“密”,所以簡文這個字應讀為“蜜”。袁國華先生《楚簡與〈楚辭〉訓讀》已正確地釋出“蜜梅”。對照同簡前麵還有“蜜。廟(缶)”,此處當為“蜜梅。飾(缶)”。“蜜梅”是用蜂蜜漬製的食品,如後世的“蜜煎(餞)”,是能夠在密封條件下較長時期保存的,因此不能用來說明墓主下葬的月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