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表麵的明暗
在發明望遠鏡之前,古代的人們隻能在晴朗的夜晚,用眼睛仰望皎潔的明月。看到月亮表麵有明有暗,形狀奇特,於是人們就編出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美麗神話。
我們用肉眼也可看出月亮表麵上有著不同的明暗區域。暗的地方常像一個人的麵孔,尤其是“鼻子”與“眼睛”更加明顯。這就是所謂的“月中人”了。那有人就要問了,為什麼月亮表麵有的地方明有的地方暗呢?
當初,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希望用他那簡單的望遠鏡看清楚月麵上的那些明暗部分究竟是什麼,可是他隻能看清楚亮的部分是月亮上的高地和高山,暗的部分究竟是什麼卻無法看清。
其實暗的部分就是低窪而廣闊的大平原,而不是伽利略所說的“海”。因為月亮上沒有水,所以月亮上是沒有真正的海的。不過,現在還一直沿用“月海”這個並不確切的名字。所謂的月海,是指月球月麵上比較低窪的平原,用肉眼遙望月球有些黑暗 色斑塊,這些大麵積的陰暗區就叫做月海。
現在已正式命名的月海有20多個,除東海、智海和莫斯科海等少數幾個海在月亮的背麵之外,絕大多數都在正麵,如靜海。
這些海的總麵積約占月球正麵麵積的40%。另外,月海一般都比月陸要低得多,最低的寸海在東南部,海底竟深達6000米以上。當陽光照射在月麵上時,高地反射陽光的能力較強,再加上月亮高地主要是由淺色的岩石組成,因此也就更顯得明亮。而低窪平原部分往往又覆蓋著黑色的熔岩物質,反映陽光的本領要弱一些,在對比之下就顯得暗淡多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我走月亮走,我停月亮停,難道月亮真的跟著人一起走嗎?
實際上月亮不是跟著人走的,隻是你選擇的參照物是人身邊的景物,而月亮又離我們很遠,當人走時,景物都要運動,於是月亮和景物之間的關係就發生了視覺上的位置變化,人就覺得月亮在跟著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