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和馮國用兩人的見識和能力,都堪稱當世翹楚。朱重九聞聽之後,立刻明白自己有些太貪心了,已經完全違背了自己曾經說過的,“廣積糧,多造炮,緩稱王”的原則。於是便笑了笑,點頭說道,“也罷,誰叫那邊距離太遠呢,咱們自己也沒強大到可以藐視群雄的地步。就先按照第一套方案去布署吧,讓吳良謀部立刻結束休整,到江灣港集結,隨時準備登艦!”
“是!”馮國用答應一聲,立刻提筆起草軍令。
“吏部抓緊時間,向集慶、太平和鎮江三地委派地方官員。這三地都是產糧區,最遲至冬小麥播種前,必須將各級衙門建立起來。”朱重九滿意地點點頭,將目光轉向逯魯曾,“盡量派有經驗的人去,別盡派剛剛選拔出來的新丁,他們太容易成為當地縉紳手中的玩物。實在不行的話,哪怕是從因傷退役的老兵中選拔,也比用了不該用的人強!”
“老臣遵命!”逯魯曾佝僂著腰站起來,大聲回應。
“劉參軍,你替我給徐達一道下命令。委任他為征南將軍,總督江南各地。如果遇到突發情況來不及請示,就自行決定戰守。眼下江南三個路的所有兵備,也由他全權負責!兵局主事的差事,則暫時交卸給劉子雲來承擔!”第三道命令是下給劉伯溫的,但具體針對目標卻是兵局主事徐達。令周圍的一眾文武聞聽之後,無不在臉上露出了羨慕之色。
總督江南各地,自行決定戰守,全權負責兵備事宜,這已經相當於擁有一方諸侯權力,隻差最後一步就可以開府建牙了。
但是大夥羨慕歸羨慕,卻沒有任何人出言勸阻。首先,以當前的通信條件,江南要發生什麼變化,消息傳到揚州至少得兩到三天。許多機會將一閃而逝,再也追之不及。而朱重八的隊伍在長江南岸站穩腳跟之後,卻顯出了極大的進取姿態。大總管府雖然迫於高郵之盟的約束,不便出手打壓。卻無論如何不能落在他的身後。
其次,徐達有勇有謀,做事謹慎,又嚴於律己。在先前的廉政風潮當中,五大主力的其他幾個領軍人物,或多或少都被發現了有任人唯親之嫌。唯獨徐達,從未幹涉過其他部門的人事安排,軍中選拔將領,也是完全做到了秉公而行,根本沒給任何親朋好友開過後門。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徐達出身於當年的徐州左軍,是朱重九一手挖掘並提拔出來的心腹。受信任和倚重程度,絲毫不亞於老長史蘇明哲。如果連他都沒有主持一方軍務的資格,其他人就更永遠沒有資格。凡事都由朱重九一個人來操持,早晚會把他活活給累垮。
“給第五軍補充的兵器,盡量準備充足。讓吳良謀盡快趕到大總管府來見我,有些事情,我需要跟他當麵安排!”掃視一周,見大夥都沒有反對的意思,朱重九繼續發號施令。
經過戰爭的反複檢驗,淮安將士對火器的理解和掌握水平,也在快速地增加。已經很少有人再推崇當年剛剛擁有火炮那會兒,恨不得人手一門,對著敵軍前進路線狂轟濫炸的戰術。相反,關於不同火器之間的配合,關於冷兵器和熱兵器之間的協作,關於不同戰術隊列在戰場上的威力比較,以及不同射程火炮的擺放與安排,都有了相對明晰的說法。
而在其中表現最出色,對新式戰術理論貢獻最大的,則是吳良謀、劉魁和逯德山這三人組合。因為都讀過很多書,年輕膽大又勇於摸索,所以很多新式戰術,都是由這三人先提出來,然後在第五軍團內摸索形成的。導致第五軍團在戰鬥力與日俱增的同時,武器的配備卻逐步簡化。已經基本拋棄了過去的大部分冷兵器,每個連裏頭,僅僅保留了一個排的胸甲長槍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