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這.....”眾高參們說朱重九不過,咬了咬牙,開始從傳統上做文章,“華夏自古以來,無重用被俘之將的先例!主公這次對傅友德既往不咎,他日再到危難關頭,難免有人會效仿傅某,隨便找個借口就降了對手。”
“如果他也像傅友德這般血戰到最後,朱某一樣不會對他另眼相待!”朱重九搖搖頭,非常堅定地說道。
如今他手下的讀書人越來越多,相應的,那種不考慮實際情況,專門袖起手來雞蛋裏挑骨頭的風氣也越來越嚴重。所以無論如何,他都要借著傅友德被俘的事情,給大夥別以別苗頭。以免今後自己麾下出現一群隻會空談,做起事來一塌糊塗的道德君子。以淮揚係目前的這點兒家底,也經不起道德君子們的折騰。(注2)
“至於華夏自古以來無此先例。嗬嗬.....”目光緩緩掃過滿臉驚詫的眾人,朱重九又繼續補充,“我怎麼記得昔日關雲長做了曹操的漢壽亭侯,還替曹操誅殺了顏良文醜呢?劉備好像也沒懷疑過他吧!如果按照爾等剛才的說法,那關羽早就該被處斬才對,又哪有後來的水淹七軍?”
此刻雖然《三國演義》雖然還沒有誕生,有關劉備、關羽和張飛等人的平話和折子戲,卻已經流傳甚廣。其中最經典的幾場裏頭,就包括土山三誓,斬顏良和水淹七軍等。因此,眾人都是耳熟能詳,甚至能信口吟出一些經典段落。(注1)
與曾經投降過曹操的關羽相比,傅友德的表現要更有骨氣得多。他醒來之後雖然沒有自殺殉節,但至少也沒做了蒙元那邊的高官。如果關羽都能被視為忠義無雙之典範,那傅友德豈不是更該作為忠臣而名垂青史?
當即,章溢等人的臉色就變得精彩起來。紅一陣兒,黑一陣兒,無論如何都解釋不清楚蜀漢昭烈皇帝善待關雲長的舉動是否有錯。更解釋不清楚,自己為什麼對待古人和對待今人采用了兩種完全不同的標準。
正難堪間,卻忽然看到徐洪三大步流星走了進來,衝著朱重九行了個禮,低聲請示,“都督,傅友德來了,他說想跟您見上一麵。您看.....”
“讓他,請他等一等,我這就出去迎接他!”朱重九微微一愣,隨即滿臉歡喜地回應。受朱大鵬的思維影響,他對傅友德力竭被俘之事,始終充滿了同情。總覺得身為將領,在危急關頭留下來與弟兄們同生共死,比單獨逃生更值得尊敬。哪怕是最後做了俘虜,也是盡了自己的職責。
這也是他明知道王保保在曆史上最後成長為大元朝的擎天一柱,仍然主動跟脫脫聯絡,雙方交換被俘將士的原因之一。明知事不可為,依舊堅守崗位的行為應該受到鼓勵,而不是歧視。否則,今後再到危難關頭,大夥就幹脆爭搶著做逃兵算了,誰還肯冒著身敗名裂的風險,主動留下給袍澤們斷後?
對於眾參謀來說,傅友德這回來得也非常及時。當即,大夥紛紛向朱重九施禮,主動請求回避。
朱重九好歹也做了這麼長時間一軍主帥了,豈能不知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的道理?笑著揮了幾下胳膊,示意眾人自管退下。然後稍稍整理了一下衣衫,跟在徐洪三身後,大步走出了帥帳。
隔著老遠,就看到一個落寞的身影。瘦得如同一根竹竿般,隨時都可能被風吹斷。而此人的臉上,也寫滿了灰敗之氣。僅僅在聽到朱重九招呼聲時露出了一絲亮色,但是瞬間,這點亮色就再度黯淡了下去,宛若深夜裏熄滅的螢火。
“末將傅友德,參見大總管。勞大總管親自出門來接,死罪,死罪!”
注1:土山三誓等經典三國場景,早在三國演義誕生之前,就已經廣為流傳。其中最著名的是三國誌平話,張遼奉命前來勸降,以及關羽的回應,已經與《三國演義》當中相差不大。非常完美豎起了關羽的忠義形象。
注2:在漢代和唐代,都有打了敗仗被敵軍所俘,脫身之後依舊得到其主公重用的先例。如劉弘基,徐茂功,都曾做過俘虜。當時的人並未對他們給與歧視,他們也很快用戰功洗刷了自己身上的恥辱。自宋代起,世人對武將的道德標準越來越高,而武將兵敗被敵軍俘虜之後,如果不想立刻死掉,也隻剩下投降一種選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