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二章 國策 (下)(2 / 3)

你劉伯溫不是聲稱要去傳承師門絕學麼?那朱某就成全你!要錢給錢,要地盤給地盤。哪怕你劉伯溫本人再不願意跟朱某合作,你教出來的學生,卻都是淮揚子弟。日後,依舊會進入淮揚大總管府和淮揚商號效力,最終還是沒逃出朱某人的手心。

“如此,就多謝大總管寬宏!”施耐庵愣了愣,拱手向朱重九道謝。

這在他眼裏,已經是最好的結果了。至少,劉伯溫將來還有進入大總管幕府的機會。而他們師兄弟兩個,日後也不至於為了各自的主公,相見於沙場。

“也沒什麼寬宏不寬宏的。他有話能當麵說出來,總比憋在肚子裏,然後暗中生事為好!”朱重九又擺了擺手,喟然回應。跟劉基等人吃飯,可比跟黃老歪、焦玉等人研究新產品耗神多了。後者雖然也很累,但每當有新工藝和新產品出來,都會令他從心靈到身體都覺得無比地滿足。而跟手下官員們吃飯,卻每一次,都讓他感覺形神俱疲。

“主公,章某有一言,不知道當講不當講?”見朱重九的確像他自己說的那樣,不會因言而罪人。章溢站起來,試探著問道。

“說吧!不必這麼客氣!”朱重九將頭轉向他,笑著鼓勵。

“伯溫,伯溫剛才最後那幾句,其實,其實並非沒有道理。”章溢深吸了一口氣,盡量讓自己的頭不要低下,“溢觀主公這邊,處處都生機勃勃。然觀其綱紀秩序,卻又如同霧裏看花。主公欲謀百世之業,總得有個章程為好。如此,溢等在做事之時,也能自覺遵從。不至於違了主公本意!”

這話,基本意思與劉基先前那些一樣,態度,卻緩和了許多。不強求朱重九遵從儒學道統,但希望朱重九能拿出個固定章程來,以便成為新秩序的總綱。讓後世在繼承時,有所憑依。

朱重九聽了,先是眉頭輕皺,然後忍不住搖頭而笑。大意了,自己還是大意了。隻看到了章溢願意加入大總管府效力的表象,卻忘了此人和劉伯溫一樣,也是受了幾十年儒學熏陶,不知不覺地,就會從本能出發,去遵從心目中的“天理”。

“三益是否也想說,正因為采納了董仲舒之策,才確立了大漢的四百餘年傳承?!”慢慢收起笑容,朱重九看著章溢的眼睛,輕聲問道。

“不敢完全歸功於董聖!”章溢想了想,認真地點頭,“但至少董聖於其中居功至偉!”

“那大唐呢?”朱重九點點頭,繼續追問。

“大唐立國之初,曾修《五經正義》。 《唐律疏議》中,亦曾明言,士庶不同。士人若有罪,則受“議請”之庇。”章溢非常博學,立刻引經據典給出了回應。

“這?”朱重九猶豫著,將目光轉向逯鯤。後者立刻低聲解釋,“唐律,名位不同,禮亦異教。凡貴戚、官員、士子犯錯,有議、請、減、贖、當、免,六權。而奴婢,部曲,官戶,雜戶則嚴懲不貸。”

“大宋立國之初,則定立了“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之策。所以南渡之後,依舊有一百五十餘年國祚!”見祿鯤也有給自己幫腔的意思,章溢膽子更大,迅速補充。“而蒙元雖然殘暴粗鄙,對鄉紳、望族,卻是優渥有加!從沒有直接從鄉紳頭上征收賦稅的先例!”

“如此說來,是朱某人特立獨行了?”朱重九大笑,搖著頭反問。

“溢不敢!溢隻期盼,主公能以史為鑒!”章溢拱了拱手,很謙卑地回應。他與劉基在很多觀點上,都有一致之處。但二人的最大不同是,劉基想現在就試圖強行說服朱重九,讓後者改變策略。而他,卻希望能通過進諫、潛移默化等方式,慢慢將自家主公拉回至正確道路上來。

“好一個以史為鑒!”朱重九繼續冷笑,一邊笑,一邊輕輕搖頭,“三益,我記得儒家是立誌於複三代之治的吧?推崇的也是複古和周禮!”

“主公所言甚是!”章溢想了想,點頭回應。

“那三代之時,可有孔聖和董聖?”朱重九立刻笑著接過他的話頭,大聲追問。

“這.....?”這回,輪到章溢發傻了。三代之治還在夏商之前,怎麼可能有孔夫子和董仲舒?怎麼可能去遵從儒學的觀點?

“大周的國運,據說有八百餘年,然否?”朱重九卻不給他更多的思考時間,繼續笑著追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