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 三三(2 / 2)

“那是當然!”逯德山也大笑了起來,會心地點頭。“都督特意把咱們這些人安排到一起,想必也是有這層意思!”

“我猜也是如此!要不然,派一名老將坐鎮第五軍,豈不是省事得多!”吳良謀點點頭,繼續笑著補充。

他和逯德山之間,原本在朱八十一的幕府裏頭,是有過一些相互爭競苗頭的。但是到了眼下這種階段,先前那些爭競就根本無法再當作一回事兒了。眼下對二人來說,更重要的是齊心協力,盡快做出些名堂來。如此,才能打消外邊那些不服氣者的窺探之意,在第五軍中真正站穩腳跟。這點,吳良謀心裏明白,逯德山心裏更明白。

兩個聰明人在一起,許多話都是一點就透。很快,二人之間就熟絡了,交談的話題,也迅速從外邊的變化,轉道第五軍自身的建設上來。

架子早已經搭好了,中低層軍官都由先前戰兵裏頭選拔,總兵額設定在六千五左右,戰兵和輔兵各一個旅。這幾項都是早就定好的事情,二人沒什麼能夠改變的地方,所以也都不再去浪費精力。如此,短時間內方便顯示出自身本領的,就隻能落在新軍的戰鬥力形成速度和戰鬥力的強悍程度兩方麵。對此,二人聊聊幾語,便迅速達成了一致意見。

“不知道吳將軍發現沒有,都督編練新軍之法雖說出於唐製,卻與唐製也有很大不同?!”發現吳良謀的思路跟自己差不多,逯德山迅速將話頭引向正題。

“別老是吳將軍,吳將軍的!吳某年長一些,私下裏,你我不妨兄弟相稱!”吳良謀先快速糾正了一句,然後笑著點頭,“從剛才你和劉煥吾兩個的介紹中,愚兄的確感覺到了一些變化。脫胎於唐製,但又比唐製還精細了許多。總之,和蒙元朝廷那邊大相徑庭!”

非但是大唐,曆代中原王朝,軍隊的體製都比目前的蒙元要精細得多。以早期的府兵製為例,折衝府下有團,每團二百人;團下有旅,每旅一百人;旅下有隊,每隊五十人;隊下有火,每火十人。夥的下麵,有時甚至還有設有伍,每伍五個人,才是最小,最基本的作戰單位。

像蒙元軍製這般粗疏的,才是前所未有。但他們卻推平了南宋,橫掃了女真和黨項,也的確堪稱神奇。

“蒙古人多不識字!”從吳良謀的話語裏受到鼓勵,逯德山笑了笑,繼續補充,“所以萬、千、百、十這種粗疏軍製,對他們來說才是量體裁衣。而小弟見都督以前一直在請先生教導將士們讀書,恐怕當時便是為了此刻在做準備!”

“都督所謀甚遠,你我望塵莫及!”吳良謀口不對心地讚頌了一句,然後笑著點頭,示意逯德山有話盡管直說。

逯德山卻沒有按照他的要求去做,而是又想了片刻,才繼續問道,“新軍製除了多出了許多層次之外,還特別注重逢三進一,不知吳兄可曾留意?”

“這個我知道!”吳良謀對此深有體會,躺在床上笑嗬嗬地揮手,“主要是為了指揮起來方便。說實話,打仗的時候,一個千夫長號稱身邊有十個百人隊,實際上,能招呼起五個來就頂天了。通常時候,隻能管到三個。自己所在位置一個,左邊一個,右邊一個,其他,都完全靠百夫長的眼力架!眼神好的,發現情況變化,立刻就領著自己麾下的弟兄跟了上來。眼神不好的,自家千夫長都殺到前麵去了,他的百人對還在後邊撒羊呢。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

“這個,吳兄說得極是。但可能並沒有完全猜中都督的心思!”逯德山迅速接過話頭,低聲提醒。

“什麼?莫非祿老弟還看出了其他端倪?!不妨說出來,咱們兩個一起參詳!”吳良謀先是有些不快,隨後便想到逯德山身後還有一個逯魯曾,消息遠比自己靈通。便笑了笑,非常謙虛地吩咐。

“敢不從命!”逯德山要的就是這句話,輕輕拱了拱手,繼續補充道:“據小弟猜測,都督在新軍中推行逢三進一編製,恐怕是為了火器。你我兄弟想盡管有所建樹,恐怕,也得著落在這火器上!那東西單獨拿出來,即便是火炮,也很難發揮威力。但萬一能編成合適陣列,不能說是所向披靡吧。同樣兵力交鋒,絕對輕易不會輸給別人!”

注:今天隻有一更了,大夥不要等。沒辦法,有些事情急著處理,抱歉。

注2:看到有些讀者質疑三三製。其實什麼製不重要,重要的是那種最適合自己。對於塞外騎兵來說,戰馬衝起來後,自然能保持成群結隊。所以萬、千、百、十這種粗疏製度恰到好處。而兵種越複雜,相互間配合要求度越高,編製就需要分得更細。否則在通訊基本靠吼的年代,注定就是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