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旋轉(2 / 2)

經緯線

經緯線是人們為了在地球上確定位置和方向,在地球儀和地圖上畫出來的,但是在實際中地麵上並沒有畫著經緯線。其中,連接南北兩極的線叫經線,和經線相垂直的線叫緯線。在地上立一根竹竿,當 中午太陽升得最高的時候,竹竿的陰影就是你所在地方的經線。因為經線指示南北方向,所

以又叫子午線。

赤道

赤道是地球表麵的點隨地球自轉產生的軌跡中周長最長的

圓周線。赤道半徑 6378.137千米,兩極半徑6359.752千米,平均

半徑6371.012千米,赤道周長40075.7千米。如果把地球看做一個絕對的球體的話,赤道距離南北兩極相等,是一個大圓。

赤道把地球分為南北兩半球,其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赤道是地球上重力最小的地方。赤道還是南北緯線的起點,即零度緯線,也是地球上最長的緯線。

回歸線

地球在圍繞太陽公轉時,地球自轉軸與黃道麵,即公轉軌道平麵永遠保持66度34分的交角。也就是說,地球總是斜著身子在繞著太陽旋轉。這樣,地球有時是北半球傾向太陽,有時又是南半球傾向太陽,因而太陽光直射地球的位置會隨時間變化而發生

南北的移動。

北緯23度26分稱為北回歸線,是陽光在地球上直射的最北界線。南緯23度26分稱為南回歸線,是陽光在地球上直射的最南界線。回歸線是太陽每年在地球上直射來回移動的分界線。

本初子午線

本初子午線是地球上的零度經線。它是為了確定地球經度和全球時刻而采用的標準參考子午線。

1884年國際會議決定將通過英國格林威治天文台子午儀中心的經線作為本初子午線。1957年後,格林威治天文台遷移台址。1968年國際上以國際協議原點作為地極原點,經度起點實際上不變。本初子午線的製定和使用是經過變化而來的。

夏至

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為夏至日。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麵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的白晝最長,並且越往北越長。

夏至這天雖然白晝最長,太陽角度最高,但並不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因為,接近地表的熱量這時還在繼續積蓄,並沒有達到最多的時候,真正的暑熱天氣是以夏至和立秋為基點計算的。

冬至

冬至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 個傳統節日,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我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因此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製定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

的一天。

春分

時間一般在每年的陽曆3月20日或21日。春分這天正當春季90天之半,故稱“春分”。春分這一天陽光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相等,其後陽光直射位置逐漸北移,北半球開始晝長夜短。

秋分

秋分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時間一般為每年的陽曆9月22日或23日。氣候由這一節氣起開始入秋。這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全球無極晝極夜現象。

秋分之後,北極附近的極夜範圍漸大,南極附近的極晝範圍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