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收之包羅萬象 藏之文化精髓(2 / 2)

在楊釗鳴先生看來,凡是不懂得欣賞文物藝術品和對之感興趣的人,都可以擋在收藏之外。他說,“收藏所培養的內涵與修養,從興趣而誘發的收藏行為,會慢慢因為欣賞而陶醉,當收藏品因時間而慢慢回複原狀,其生命力所影響的,是意想不到的滿足感。”

帶著對研究文化的喜悅,楊釗鳴先生的收藏興趣日益濃厚,其鑒賞能力和藝術修養,亦不斷提升。他認為,發掘收藏品之藝術生命力,是每個收藏家的必備條件之一。在此原則上,每次得到新藏品,他必定翻書查典,了解關於該藏品更多的文化內涵和文化意義,而並非單單用金錢來衡量,如此求真求實的態度,研究之心遠遠勝過收藏。

在收藏各種古玩字畫之時,楊釗鳴先生可謂用盡心思,極盡細節。在他的收藏館裏,十分注重溫度和濕度的調節,以保證字畫等紙質品處於完好的保存狀態;每當欣賞過王羲之等人的真跡過後,他都輕輕地將其畫作繋起來,“在繋時要留有一定的寬鬆度,以免勒得太緊,留下痕跡,導致其受損。像那些極為稀有的畫作,需要加倍地保護。”楊釗鳴先生每每欣賞之時,動作盡量輕,認真謹慎的態度,就如同對待那些剛出生的嬰兒一般小心。如此看來,熱愛藝術之心切切。

分享收藏之樂

雖說楊釗鳴先生將每一件藏品視之為寶貝,但他並非局限於獨享,“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在未來,他還希望能將自己的藏品建立成一座可供普通大眾們免費參觀的博物館。

麵對數以幾千件的藏品的未來去處,楊釗鳴先生為之思考了許多,也想得非常之長遠。“在以後,我有三種打算:一、出書。利用我現有的研究知識,邀請朋友將我現有的藏品分門別類地作詳細介紹,然後編輯成冊出版,希望為收藏界留下一些考證的資料;二、辦展覽。各種古玩古物,本來就是一種文化的沉澱,若深藏閨中就失去了原本的意義,而與眾人分享,才能使其發揮原本的作用,使世人了解到我們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第三點,也是我最期望的一點,假若我仍有精力,希望利用自身的力量,修建一座供普通大眾免費參觀的、以展出我的藏品的博物館,將這些國家瑰寶永遠地留在民間!”

擁有如此無私的意願,並非楊釗鳴先生的一時衝動,而是他深思熟慮後的計劃,這也將為更多收藏愛好者提供一個交流切磋的平台。而與眾人共樂樂的做法,亦源自於一如既往的奉獻情懷。

回饋社會 奉獻愛心

除了是一名收藏家之外,楊釗鳴先生懂古醫術,會行神布氣之精髓,是一名有承擔的企業家,同時十分熱衷於社會服務。在他成立的“醫研堂中醫綜合診所”則不斷地為社會弱勢群體謀福利,懸壺濟世,送醫贈藥,也經常幫助一些剛畢業的大學中醫師建立中醫診所。當然,這隻是一小部分。

因母親陳玉(又名陳玉有)曾是東江縱隊成員,鑒於楊釗鳴先生在社會上的影響力及熱心程度,他被邀請擔任東江縱隊(香港)抗日遊擊隊老戰士聯合總會副主席兼會長,“原本香港有數百位東江縱隊的老戰士,不過現在僅剩幾十人,現在希望將這個會好好地撐起來,為一些孤苦無依、生活窘迫的老戰士們提供幫助,希望他們能老有所食、老有所用、老有所樂,能過上一個安穩詳和的晚年。

而在幾十年前,楊釗鳴先生還曾當選觀塘藍田區第七屆互助委員會主席,同時被政府委任為分區委員會委員、創會主席等職務為社區工作。1982年當選香港黃大仙區議員,並連任四屆,直至1994年9月才離開議會,前後參與社會服務達24年,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000年,他被頒獲“行政長官社區服務獎狀”。然而,做社會工作的領域並非局限於香港。由於之前在內地投資的關係,楊釗鳴先生在回歸前就於香港成立湖南長沙海外聯誼會港澳分會,為內地的各種災情、希望工程出錢出力,亦為湖南的招商引資,做了大量的協調工作,也為兩岸和平統一做了大量工作。

一路走來,無論是社會工作亦是收藏生涯,使楊釗鳴先生的人生意趣盎然,揮寫在他字典裏的無非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如此而已,在過往的數十年裏,他以一種智者的態度,言行一致,豁達大度,於收藏界,於生活中獲取得了許多人的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