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茶:與君共分享

潘彼超教授開創“國茗軒”,投身茶道的事業不過十年,但實際上,他與茶結緣的時間,遠遠超過這個數字。他自幼習武,曾跟隨林祖健身院的林鎮成、南北武術大師林少立學藝,對少林洪拳、外功拳理、內家心法都有訓練,早在八歲時,他就在師傅的影響之下開始喝茶,於動靜之間,迷上兩大傳統文化。

不過,讓他真正作出全意推廣茶文化的決定,是海外生活的背景和外企工作的經曆。“那是1978年到1988年之間,我聽到了評價中國的不同聲音,那時祖國正值改革開放初期,這些評價參差不齊,當時就有一種感覺,將來有機會,以茶為媒介,向外推廣中國文化。”期間,潘彼超教授也曾回國參加春秋兩季的廣交會,但較深的感受是“國內產品還有待規範和提高”。

1988年,潘彼超教授便結束海外生活,進入一間日本公司工作,閑時,也會和同事討論茶在兩國間的區別。直到2002年,他終於決定離開,將醞釀心頭多年的藍圖變為現實。這當然不是一次突發奇想,追溯到90年代中期,他已在香港設立業餘茶人之舍,那種召朋喚友、茶話人生的閑適,那種“偷得浮生半日閑”的樂趣,似乎早已為此刻——事業的建立作下鋪墊。

事實上,在創立國茗軒以後,潘彼超教授還創立了一個漢唐中華(茶)文化協會,與之遙相呼應。略通曆史的人都知道,“漢唐”是我國史上首屈一指的“太平盛世”,至今,國人提及這一時期,都難免湧現出一股驕傲之情,該會主席潘彼超教授取名“漢唐中華(茶)文化”大概也有思古懷幽的意思吧。

以漢唐為話題,潘彼超教授把話頭延伸到了茶道上,“日本的茶道就是這個時候從我國引進的,發展至今,他們的茶道每一個步驟都有明確規定,不過,我們的茶道似乎更注重泡茶途中的一種感受,希望也可以進行明確的劃分,使之規範化、普及化。”有見及此,他為該會訂立的主要宗旨就是“宣揚中華茶道文化,從而促進社會交流、創建和諧社會”,並舉行各式茶藝文化活動。

創建和諧社會?這句話聽來十分熟悉,由“十六大”提出以後,這一號召就成為各省市地區、全國人民努力的共同目標,潘彼超教授把這一概念融入茶道之中,實在新穎,“大家以茶會友,沒有紛爭,一起維護、創造美好的明天,這就是構建和諧的一個契機。”潘彼超教授名片上的一首詩,就很好地解釋了這一點:茶是故鄉濃,與君共分享。人在草木中,悟感大自然。

中國的“茶”文化,自上古神農氏時代開始,已綿延了數千年。為何長盛不衰,代代流傳,除了它本身的不朽以外,相信,與這些愛茶之人的推廣和弘揚也是分不開的。潘彼超教授從茶中品出了怡然自得,但茶的文化,也在他和同仁的回味中,遠播千裏……

【潘彼超教授,旗下經營:國茗軒茶坊有限公司、國茗軒普洱茶研發中心等。現擔任漢唐中華(茶)文化協會主席、香港宋慶齡金鑰匙培訓基金會理事、社區發展聯盟名譽會長、天韻曲藝苑副主席、香港中國西部研究與發展促進會常務董事、國茗軒旅遊開發部榮譽顧問等社會公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