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侏羅紀的恐龍明星(2 / 2)

虛幻龍:虛幻龍是一種大型的蜥腳類恐龍,曾生活在非洲北部,長著細長的脖子,長長的尾巴,體型巨大,曾一度被人們稱做“雷龍”。

雙冠龍:雙冠龍長得有些怪,頭頂上生長著一對骨質的冠子,身長大約6米,頭尾以及牙齒都很長,牙齒鋒利,呈刀刃狀。它有大的眶前孔和有力的下頜,前肢比後肢短,後肢的骨骼愈合得很緊密,腳上有三隻利爪。屬於食肉性恐龍。

美頜龍:美頜龍屬於獸腳類恐龍,身材細長,大約60厘米長,是最小的恐龍之一。第一個美頜龍化石標本發現於德國巴伐利亞省索倫芬石板石灰岩中。美頜龍身體結構輕巧,脖子修長而靈活,前肢短,後肢長,尾巴也較長。它的頭骨中有空洞,因而變得更為輕巧,行動更為敏捷。牙齒雖小,但彎曲而又鋒利,所有下頜的牙齒都長在眼窩之前,以捕殺小動物為生。

火山齒龍:雖然每次挖掘出來的火山齒龍化石都沒有頭部,但是,專家們還是看出來了火山齒龍似乎綜合了三疊紀蜥腳龍和侏羅紀蜥腳龍的特點,頭小,尾巴大,脖子長,身長約6米。這種恐龍最早出現在非洲的津巴布韋。

躍龍:這種恐龍稱得上是霸王龍的老祖宗。是侏羅紀時期的獸腳類肉食性恐龍。躍龍麵目可憎,頭大,嘴大,口中長滿了尖利的牙齒,尾巴粗大有力,後肢結實,每隻前足上長有三隻鋒利的爪子,足以撕裂任何動物的皮骨。這種強悍的恐龍的身長11米左右,生活在北美洲,非洲以及澳洲的廣大地區。

永川龍:是一種與躍龍相似的肉食恐龍。侏羅紀晚期(13億年前)活躍在我國四川盆地一帶,是當地的一大惡霸。體長8~9米,高約4米。在四川永川縣上遊水庫曾發現了一具完整的永川龍化石。

氣龍:這種恐龍又叫建設氣龍,這樣命名表達了研究恐龍的科學家對我國石油行業大力協助他們化石挖掘工作的感激之情。建設氣龍曾生活在四川境內,它是巨齒龍科肉食性恐龍,它比晚期的肉食類恐龍輕盈,牙齒側扁,外形像匕首,上麵有鋸齒,是用來撕裂食物的利器。它前肢小,後肢粗壯,主要靠後肢行走。氣龍是侏羅紀時期當地恐龍動物群中的一方霸主,是植食性恐龍最凶狠的敵人。

劍龍:劍龍有骨質的劍刺般的甲板,所以,又叫骨板龍,它是1877年,由美國的馬什教授命名的,劍龍身長4~9米,出現於侏羅紀中期,繁盛於侏羅紀晚期,到白堊紀早期就滅絕了,在地球上生存了一億多年。劍龍的頭很小,最早在美國發現,劍龍頭骨隻有35厘米長。所有的劍龍都是前肢短,後肢直立,整個身體就像一座拱起的小山,劍龍前肢有4個爪子,爪呈蹄狀,特別能支持體重,甲片從脖子一直長到尾巴,呈三角形,有一排到兩排,特征非常明顯,很容易識別。劍龍曾經在北美生活過。我國也出土過類似的恐龍,如四川的華陽龍就是劍龍的一種。

華陽龍:是劍龍一種。生活於侏羅紀中期,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生存時代最早,又比較原始的劍龍。身長約43米。它的化石發現於四川自貢,標本相當完整。

合川馬門溪龍:是生活於侏羅紀晚期(13億年前)的蜥腳類恐龍,恐龍王國的巨人之一,非常有名。長頸、長尾、小腦袋,四足行走。全長22米,重幾十噸,主要吃植物。它是亞洲最大的恐龍。化石產於我國四川省的合川縣。

雷龍:化石發現於美國。它與馬門溪龍是“同代人”,也是同一類型。體長23米多,重約30噸。它的尾巴末端又細又長,像鞭子。食肉龍來犯時,雷龍就拿“鞭子”狠命抽打它。

梁龍與馬門溪龍、雷龍同時代、同類型的植食恐龍。化石在美國及歐洲都有發現,體長25米,尾巴特別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