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溪鎮來了一個土財主(1 / 1)

在青溪鎮好好地修養了一段時間,蘇家二老和蘇睿都對氣候宜人、民風淳樸的青溪鎮感官很好。這裏距京城和江浙都很遠,而且因為常年東西南北的商人來此采購青溪特產,所以對外來人的接受度比較高。綜合考慮了一下,蘇睿就和家裏人商量一下,暫時定居在這裏。等有了別的情況在考慮離開。

青溪鎮崇文之風極盛,因為經常有客商來此買青竹酒,所以家家戶戶不說十分富裕但是那種窮到吃不了飯的確實沒有。衣食足而知榮辱,倉廩足而知禮節,就是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一戶戶人家都很注重對下一代的培養。私塾與書肆也是極多的。蘇睿想,青溪也算是大莊鎮了,這裏交通運輸方便,南來北往的貨物都有,要是女兒想要啥新奇的玩意也是極好找的。不過人多眼雜,還是和家人隱居在鄉村比較安全,更重要的是黎娘一直夢想著的田園生活,自己要帶著她的那份期待把生活過的更加有滋味。於是就選定一個依山傍水又離青溪鎮很近的一個村莊落腳。

楊木裏是一個滿是一個很小很普通的村子,要說與別的村子有啥不一樣的話,就是村子向外十裏路左右就是連綿的山脈,世人稱之為青牛山。莊家人最是愛惜牛這樣的勞動力,再加上這山鬱鬱蔥蔥的樣子就索性不刻意想名字世世代代都稱其為青牛山。青牛山的腳下和半山腰都是農戶們自己培育的竹子,因為這裏的雨水很足,再加上山上有天然的泉水饒竹而過隨意培育起竹子來並不需要花太多力氣。再加上竹林離家很近,經常在農忙的閑暇之餘來看看就好。這裏的村民因為家裏基本上都供著讀書人上學所以家裏的生活重擔也並不輕鬆,在蘇睿一家來之前最有聲望的是徐家,因為徐家的祖上曾經出過好幾個進士,出去見過大場麵,是遠近有名的耕讀之家,所以這裏人隱隱以徐家為首。要說起徐家的新一代可不簡單,才七歲的徐博自幼聰明好學,還有一顆向學之心,別的小孩一起玩泥巴、耍木劍的年紀他早就已經拿起特製的小毛筆開始練大字了。在別的孩子剛剛開始啟蒙的時候,他已經開始係統地學習四書五經了。寒來暑往從來沒有什麼停歇的時候隻有到了三九臘月的時候才開始封筆停歇日子。才小小的年紀就已經有鴻鵠之誌,當真不辱徐家耕讀之家的名聲。正是看中這裏淳樸的民風和濃鬱的文氣蘇睿再三猶豫之下最終決定就是這裏吧。相當當地的裏正遞上落戶文書,又請裏正圈一塊安靜寬敞的地皮為家宅,裏正看見這群人眉目之間縈繞貴氣,各個隨從又是身材魁梧之人估計是不好得罪的。思索了一會兒還是覺得徐家家宅旁邊的一大塊地才能滿足他們的要求,而且徐家人最是守禮與寬厚必然也不會貿貿然地與這群貴人發生衝突。畫出居住之地,又問了一下裏正現在良田幾何?竹林的價格又是幾許,附近的土壤是否利於種植梨樹和桃樹。裏正一一回答,蘇睿發現這裏的物價比之江浙和帝都一代的物價低得多,所以決定大量購入優質良田,在買一兩個莊子,不過這些私下裏的土地買賣還是不宜在楊木裏進行,自己想保留這裏一切的原有氣息,讓囡囡能更加放鬆地融入這裏而且財不外露這個淺顯的道理在這裏顯得很適用。問了半天也就買了十畝良田,還有十裏的竹海。

徐家旁邊有一塊很大的地,以前是因為徐家祖上曾出現過變賣祖產的敗家子而販賣出去,至今未贖回也是徐家人考慮到留著這塊空地對徐家的後代也是一種鞭策,而且,徐家定居的地方離村子真正聚集之地尚有四五百米的距離,白天,當家家戶戶炊煙升起之時看起來並不實徐家也是想要一個住的較近的友鄰的,綜合考慮之後也就沒有考慮買回土地的事。

等蘇睿一行人到了徐家宅子旁,看見空了很大一塊空地,居然還有一條小溪環繞,青山綠水很是妙哉,再看看鄰居徐家出入的不是穿著短打的農夫就是穿著儒衫的讀書人,這樣的濃鬱的學習氛圍也是很利於孩子的成長的。對將來的宅居地很滿意,蘇睿就催著一起來的常隨抓緊找人把宅子建起來,就像隔壁一樣建一個五進的青磚大宅子還有到牙婆哪裏挑一些丫鬟小廝,我要親自看一下。一切準備工作爭取年前完成,今年過年的時候就可以住在自家的院子裏了。

因為宅子還在準備建設中,就算要建好還需要一段時間,蘇睿就開始打聽清溪鎮附近有沒有莊子出售,恰好有一戶商戶因為要北上做生意去了,差一些本錢而且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回來索性就把數年前購置的溫泉莊子給轉讓出去。蘇睿一聽,那叫一個高興呀,簡直是瞌睡來了就有人送枕頭。忙叫他的常隨忍冬去確認消息。等忍冬帶來準確的消息後,蘇睿已經找了清溪鎮一個專門做土地買賣的牙行前去壓價了。雖然自己有錢,但是未免有些細心地人起疑心壓價的過程是不能省的。

大概是商人確實是急著要出手,結果一個帶溫泉的莊子居然兩千兩的銀子就買下來了,還附贈周圍二三十畝的果林,在大夏果樹林主要是為了觀賞而且突然並不適合種農作物所以並不受歡迎因此價格是十分低廉的。不過這果林正好契合了黎娘喜歡漫天梨花飄落的美景,還有小閨女喜歡吃桃的性子。想到這裏就感覺到溫馨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