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客體要對一個主體產生好感,至少在主體身上有好的“影響源”,即形象設計、內在素質、修養水準和交際能力。在這個“影響源”之下,有兩個問題是必須首先解決好的,一是把自己放到一個恰當的位置,即自知之明。二是把別人放到一個恰當的位置,即知人之明,誰擺得準,誰說能在眾人的好感中增加“砝碼”。
要贏得別人的好感,從自我角度說,以下幾個方麵是不容忽視的:
1.注重自己的形象塑造,給人以正氣感。別人的好感隻能從自己本身良好的形象和文明言行中產生。對自己既不隨意“放大”而傲氣十足,也不膽怯“縮小”而自卑氣餒。充滿自信但不固執,意誌倔強而不狂妄,追求人格的高尚。
2.做人堂堂正正,辦事落落大方。誠為萬事之本,心地誠實,待人誠懇,首先使別人信賴你,覺得可靠,這是被人了解和受人歡迎的開端。而說謊作假,即使偶爾一次,也會大大破壞自身的形象,給人留下難以消退的“汙跡”。辦事要符合一定的規範,不要搞近我者親、逆我者疏的小圈子。
3.開拓知識麵,注意知識的積累和開發。如果一個人學識豐富,思維敏捷,興趣廣泛,就能提高自我價值。幾乎沒有一個人喜歡同毫無知識、草包式的人物打交道,當然更談不上有好感了。知識,還能成為接近人、吸引人的有用話題,增強交往的魅力。
4.能善於利用所長去接近周圍的同學,並樂於助人。愛好、興趣有時可以成為相識的“媒介”,共同的情趣是產生友誼的“橋梁”。寫作、集郵、攝影……每一種愛好及特長,猶如一塊磁鐵,能把別人吸引過來,隻有主動靠近他人,才能為他人所知。不敢接觸他人,就難以在交往中表現自己的睿智與才華。同時切記,幫助別人是很重要的。急人所難,使對方在感受溫暖的時候,體察到你一顆寬厚的心,便能觸發他的好感。
5.敢於表明自己的觀點,盡量做到把握時機。掌握分寸,用詞妥貼,恰到好處。熟視無睹,一言不發,雖有老成之譽,但無誠者之勇。一味害羞,不敢啟齒,不僅給人軟弱無能的印象,而且會在眾人麵前降低應有的魅力。當然,如有發言不當,做事過分,理應坦然承認。若忌諱過錯,掩飾缺點,則會令人討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