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性心理的發展大致經曆三個時期,即疏遠期,接近期和愛慕期。在接近期中隨著性生理的漸趨成熟,男生女生從原來對自身身體的注意,逐漸轉移到對異性身體及其各種活動的注意上,表現出一種喜歡彼此接近,相互吸引的心理。這種心理現象稱為性吸引。
這時期的男孩女孩常表現出對異性的眷戀和追求。時時處處感到異性吸引的存在,也總想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接近異性,相互顯示炫耀,以引起對方的注意和重視。他們極為關心自己對異性的吸引力,因而對自己的體貌特征非常注意,同時對異性的身姿、言行、心態等也喜歡從各個角度予以品賞比較。
一般來說,女孩對男孩的好感始於十三四歲,表現出刻意打扮自己,主動接近男孩。她們很想了解男孩的事,喜歡身邊有男孩。她們常當著男孩的麵與女同學依偎撒嬌,語調委婉動聽,以流露其溫柔多姿。她們往往以傾慕的心情注意男孩的說話、活動,也常對某一男孩評頭論足。男孩對女孩的好感始於十四五歲,他們往往以健壯的體魄、幽默的言語、瀟灑的舉止,顯示出自己是個男子漢。他們極力在異性麵前顯示自己的風度和能力,喜歡在女孩麵前高談闊論,以表現自己的博學多才。喜歡裸露自己發達的肌肉,以顯示其強大健美。喜歡幫助女孩解決一些棘手的問題,以顯示其熱情大度。他們也津津樂道女性的容貌、身材、服飾、發型等,交口讚譽容貌姣好的女性。也有些少男少女在異性麵前表現得羞澀、拘謹、甚至冷漠,這不過是為了掩飾自己對異性的興趣罷了,實際上他們十分關心自己在異性心目中的形象,隻是以其特有的行為方式在表現自己而已。一些對異性的惡作劇也是如此。這時期的青少年,即使是性格較內向的,外表拘謹靦腆,但內心仍有接近異性的願望。真是“哪個少年不鍾情?哪個少女不懷春?”。隨著年齡的增長,特別是進入高中階段,她們對外表的注意和膚淺的舉動減少了,這時上升到首要地位的是一些內在的特征,如智力、才幹、意誌品質、道德品質、活動的成效以及和周圍人的關係。但不管怎樣,外貌形象、儀表仍是性吸引的一個十分重要的部分。
性吸引存在明顯的性別差異。女孩常因為男孩偉岸剛強、果斷有力、樂於助人的個性而被吸引。她們傾慕有“力”度的男孩。這時體育場上的“明星”常成為女孩心目中的白馬王子。而男孩則認為女孩應該美麗純潔、溫柔嫻靜、脈脈含情。他們鍾情於“嬌美”體貌的女孩。在感情的表達上,女孩含蓄、深沉、間接,男孩則熱烈、外顯、直接。
在外貌方麵,性吸引還表現出一些具體的規律。如在評價異性的麵部時,眼睛的吸引力最重要,其次為頭發、牙齒等。故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中,描寫戀人時,都著力刻畫他們的“秋波傳情”“明眸皓齒”等。
在性吸引中還存在一個有趣的現象,雖然一個人的外表美麗與否,與他(她)內在品質的優秀與否毫不相幹,但一些學者的實驗指出,大部分人傾向於把一個麵容姣好的人在內在品質也評價得高些,即有魅力的人普遍得到較高的評價,而缺乏魅力的人得到的評價則較低。這就是所謂的“光環作用”。成語“愛屋及烏”也有類似的味道。
性吸引比較強調雙方的作用,一些學者把它比喻為一個乘積,雙方接近的意願各為乘數,如果雙方中的任何一方毫無接近的意願,即其性吸引力為零,那麼不管另一方的好感、興趣有多大,兩者相乘仍是零。隻有兩者之間的性吸引力都大於零,兩者之間才能具有性吸引或具有性吸引的效果。
性吸引是青少年身心發展中的一個正常的現象。由於青少年缺乏社會生活經驗,情緒不穩定,判斷力不成熟,在與異性交往中有些人會把握不住,過早地把自己火熱的青春投入愛河,或視感情為兒戲,放蕩不羈,過分隨便。也有的青少年受“男女授受不親”的封建陳腐觀念的影響,對男孩、女孩間的交往特別敏感,認為男女間隻有愛情,沒有友誼,表現出過分的拘謹。因此,青少年要正確地認識性吸引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異性交往,學會正常的異性交往,在交往中要把握好自然原則和適度原則。自然原則是指在與異性交往中,言語表情、行為舉止、情感流露及所思所想要自然舒暢,既不要過分誇張,也不要閃爍其詞。既不要盲目衝動,也不要矯揉造作。在心理上要像對待同性一樣對待異性交往,消除交往中的不自然感。適度原則主要是指與異性交往的程度、方式要恰到好處,為大多數人所接受。
在與異性交往中,既不過早地萌發情愛,過多地參與異性間的單獨活動,也不在異性麵前如臨大敵,以致拒絕異性間正常的交往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