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文摘

中國人最怕老

英國保柏健康小組的一項全球調查顯示,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人最怕老。在45~54歲的人群中,半數以上自以為已經老了;超過1/4的人想到變老會心情沮喪;26%的人對變老有恐懼感;30%的人對晚年生活表示擔憂。今年,世界衛生組織確定了新的年齡分段:44歲以下為青年人,45~59歲為中年人,60~74歲為“年輕老年人”,75歲至89歲為老年人,90歲以上為長壽老人。這說明,從生理狀況看,人們的衰老年齡正在推後;可與之相對的是,越來越多的人心態上“早衰”。這固然與社會壓力大有關,也源於國人集體潛意識中的“不自信”。

我國流失海外文物超1700萬件

不久前,法國皮諾家族在北京宣布,將向中方歸還長期流失海外的18世紀圓明園青銅鼠首和兔首。事實上,圓明園銅獸首隻是中國海外流失文物的一個縮影。據此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不完全統計,在全世界47個國家200多家博物館的藏品中,有中國文物164萬件,而民間收藏的中國文物大約是館藏數量的10倍以上。換句話說,按照最保守的統計,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至少在1700萬件以上,遠遠超過中國本土博物館藏品總量。據中國文物學會名譽會長謝辰生介紹,這些流失海外的中國珍貴文物,有相當一部分是在中國近代,特別是1840年鴉片戰爭後,西方列強以及一些所謂的“探險家”以武力掠奪、不平等交易、盜掘、欺騙、走私等不正當的非法手段掠奪出境的。另一個文物集中流失的時期是從上世紀80年代末到現在,很多文物因盜墓、走私而流失。

中國正經曆第三次移民潮

近日,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和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發布的中國首部年度國際移民報告《中國國際移民報告(2012)》稱,中國正在經曆第三次“移民潮”,以精英移民為主要特點,主要群體是高學曆、高收入人群。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輝耀認為,新中國成立至今發生過三次移民潮。第一次發生在改革開放之初。這一時期,大量的廣東人和浙江人紛紛以“偷渡客”和“打工者”的身份,吃了移民的“螃蟹”;第二次移民潮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末到20世紀末,其中以技術移民為主;而目前,中國正處在第三次移民潮當中,“帶著大量財富出國”,成為現階段移民的最大特色。

青年失業困擾全球

從發達國家到發展中國家,從歐洲到非洲,失業像傳染病一樣在年輕人中蔓延。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全球15~24歲的年輕人實際失業總數接近3億,幾乎相當於美國人口總數。這些人被稱作“三無青年”(NEETS),即不在校、沒工作、沒有接受職業培訓。這還是相對保守的數據,原因在於青年就業率中還摻雜了“水分”。數據顯示,發達國家近三分之一的就業青年簽的隻是臨時工合同,隨時可能失業。而在發展中國家就業青年中,近兩成效力於家庭或非正式經濟,並無正式薪酬收入。

全球最小圖書館

最近,紐約市諾利塔區街頭出現了一個黃色的、遠看上去像是小木架的東西。原來,這是街頭迷你開放圖書館。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