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管理科學 強國富民(1 / 2)

管理科學 強國富民

新觀察家

作者:段海旺 潘陽

他是我國技術經濟學奠基人之一,為創建中國的新興學科——技術經濟學做出了重要貢獻。他領導科研隊伍,在國內首次係統研究技術進步的規律及其與經濟增長、產業結構、經濟效益的相互作用,並提出測算中國技術進步及其影響的方法。他帶領課題組,每年分春秋兩次分析預測中國經濟發展趨勢,年底出版並發表《經濟藍皮書》,成為總理基金至今支持的唯一重大項目,在國內外影響很大。他對建立中國工程論證、規劃與決策的理論、方法和製度做出了重要貢獻。曾主持三峽工程、南水北調、京滬高速鐵路等超大型工程的技術經濟論證,為國家科學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

他就是我國著名經濟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李京文。

李京文1933年出生於廣西陸川縣一個小知識分子家庭。作為小學校長、後為大學講師的父親是中共地下黨員,經自學和努力成為共產黨基層幹部。父親的樂觀向上、勤奮堅毅,以及母親的熱愛勞動、樂於助人都深深影響了李京文的成長。

李京文生在舊社會,長在紅旗下,親曆了改革開放大潮的整個曆程,也為改革開放的順利推進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理論探索與實踐工作。在今天看來,當時提出的許多觀點至今還有重要參考價值,這些成果已開始顯示了李京文對中國經濟問題的清楚認識和創新性看法。

1985年,李京文調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後,接觸宏觀經濟的機會逐漸多了起來。除了參與五年計劃中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成就與問題總結,李京文還參加了兩次建設特區的調研。

20世紀80年代,李京文作為第一負責人,與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的同事,廣泛閱讀國內外的文獻資料,運用中國的數據做了大量的計算,共同完成了技術進步與產業結構研究項目,在中國首次研究技術進步與產業結構的關係,提出係統的理論與分析方法,以及30條政策建議,成為中國製定技術進步政策和產業政策的重要依據,出版了“理論”“分析”“選擇”“模型”四本專著,成為這一領域的奠基性著作。該課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這是社科院和整個社科界第一次獲得該獎項。突破該獎項僅限於自然科學的慣例。

李京文等於1990年主動提出承擔每年經濟形勢分析及預測課題的任務,試行一年之後,正式報國務院,經總理批準,每年從總理基金中撥付研究專款(因此被稱為“總理項目”)正式開始了每年的滾動研究。每年分春秋兩次預測分析中國經濟發展趨勢並於年終發表《經濟藍皮書》,在分析、預測之後,提出一些相應的政策建議,為中央與地方政府及企業決策提供依據,對正確引導中國經濟快速健康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在國內外影響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