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運用你的大腦
同學們天天用大腦思考和學習,但對大腦的工作規律卻幾乎一無所知,這不能不說是學習中的一件極大的憾事。打個比喻,一個汽車司機不了解汽車的結構和性能卻又要駕駛它,能開得好嗎?能夠發揮汽車的設計能力嗎?汽車出了故障,能找原因並及時排除嗎?現在,初中要學十幾門功課,每門功課都很重要,但有一門課,它卻能“管著”這十幾門課的學習,它就是“心理學”。作為初中生,也沒有必要係統地學習這門科學,但要想學習好,要想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必須了解有關自己學習的某些心理學知識,特別是有關大腦工作規律的知識。了解必要的心理學知識以後,就能自覺遵循規律,使學習獲得事半功倍之效,反之定會受規律懲罰。
一、學會調動大腦各機能區的積極性
人的大腦是個很神秘的器官,它有難以估計的巨大潛能。隻要善於用腦,人人都能成為學習的能手。大腦雖然神秘,但科學家經過多年研究,終於弄明白了它的構造、功能並逐漸揭示了它的基本工作規律。人的大腦約有上千億個神經細胞,每個細胞又與上萬個細胞發生聯係。這樣一個龐大、複雜的網絡,潛力無窮,它比世界上所有通信網絡還要複雜。一般地說,現在人們隻利用了大腦的10%~20%,其潛力還大得很呢!
複雜的大腦是由若幹“機能區”構成的。其中,幾個與學習有關的,是在大腦統一指揮下的“寫、聽、說(及朗讀)、看(及默讀)”的機能區。如果了解了這些機能區的功能並使之互相配合,學習效率就會大大提高。為了把問題說得具體些和生動些,現在不妨舉生活中的一個例子,便於大家理解。
在一個有50人的班級裏組織拔河比賽,1~5號同學為甲隊,6~50號為乙隊。甲乙兩隊誰能贏呢?當然是乙隊贏。困為乙隊人數是甲隊的9倍,人多力量大嘛。同樣,大腦也存在著“人多力量大”的問題。大腦有上千億個神經細胞,每個神經細胞都有許許多多樹突和軸突,它們像灌木叢中無數分支一樣,伸展交錯並與約一萬個神經細胞相聯係。神經細胞通過釋放化學物質,傳遞信息,形成了智力活動。大腦皮層上,有些神經細胞管寫字,那個區域叫作“書寫機能區”。有些神經細胞管聽,叫作“聽覺機能區”。有些神經細胞管說,叫作“語言機能區”。有的神經細胞管閱讀,叫作“閱讀機能區”。這四個機能區分工合作,管著人的學習活動。如果我們懂得調動這四個機能區的神經細胞,使它們都積極參加學習活動,不僅能收到“人多力量大”的效果,還能收到不同機能區之“合力效果”,學習效率必然大增。因此,在需要的時候,我們應盡量調動更多的神經細胞參加學習活動,並使四個機能區的神經細胞進行有機配合。可以設想,一個中學生在外語課上隻用眼看而不說、不寫、不聽,效果肯定不會好。如果在大腦的統一指揮下,在看的同時小聲朗讀,自己聽著又動手寫,這樣在大腦的指揮下眼、口、耳、手互相配合學習,效果自然倍增。
為了使大家理解得更深刻一些,不妨以“寫”為例,把大腦指揮寫的過程做一概述。要寫字,一般先用眼看,看清字形,這就動用了視覺機能區,留下了記憶痕跡,大腦將該處傳到書寫機能區,再把指令傳到手指進行書寫。在這一傳遞過程中,幾個機能區參與學習活動,大腦就留下了較多較深的印象,記憶效果自然就會好些。這就是動手書寫能獲得較好學習效果的原因。
懂得這個道理之後,大家就要照著去做。我們經常在中小學看到這樣一種情況:一位老師在板書,同學們都在那裏“坐等”,等老師寫完之後再聽講(或讀、寫)。這是一種消極的學習態度。如果在這時,我們邊看老師板書邊小聲讀(或默讀),或邊動手寫,不就把大腦的幾個機能區都調動起來了嗎?知識不是“看會的”,要全力以赴地去看、聽、讀、寫、想。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方麵的實驗:在同一年級的一班教學,隻讓學生“聽”,當堂測驗,全班平均成績60分;三日後再測驗,平均得10分。在二班進行教學,隻讓學生“看”,當堂測驗,平均得70分。三日後再測驗,平均得20分,在三班進行教學,讓學生聽、看並讀,當堂測驗,平均得86.3分。三日後再測驗,平均可得50分。在四班進行教學,讓學生聽、看、讀、寫配合,當堂得分是93分。三日後再測驗,平均可得7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