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夏天,前蘇聯宇宙開發科學家A·伏伊柴霍夫斯博士發表研究報告說,一顆被稱為“1983TB”的小行星正漸漸地接近地球,如果情況繼續下去,到2115年它將會撞擊地球。這位博士提出了兩個解救地球的辦法,一個是用航天器人為地改變小行星的軌道,另一個是在宇宙空間把小行星擊碎。後來,各國天文學家經過精確推算,否定了這位博士的“2115年小行星猛撞地球”的錯誤結論,消除了許多人的擔心。
1989年初,美國科學家宣布一條震驚世界的新聞:一顆能產生相當於2萬顆氫彈爆炸能量的小行星“1989FC”將在當年3月22日,在距地球約69萬公裏的遠處飛過。這顆小行星的軌道比較特殊,繞太陽的公轉周期為1.03年(大多數小行星的公轉周期為3—7年),每隔33年要飛近地球一次。我國天文學家認為,假如這顆直徑為300米左右的小行星有朝一日擊中地球,由於碰撞速度高達16公裏/秒,將撞擊出一個直徑為6公裏左右的圓形撞擊構造坑,在半徑為幾十公裏範圍內產生強烈地震。
1989年8月,一顆直徑1公裏的小行星“1989PB”在距地球400萬公裏處飛過。
1991年1月,直徑5—10公裏的小行星(1991BA)在距地球17萬公裏處掠過,這個距離不到地球至月球距離的一半,在天文上算是“千鈞一發”了。
1989年,曾有一位名為洛克費德的天文學家預言,與地球毗鄰的月亮在3年後,將遇到一顆大流星的撞擊,估計月球將損失過半。這在一般人眼中,似乎是與己無關的事,而在科學家看來,就有點“聳人聽聞”了。因為地月係統是一個整體,有時是“牽一發而動全身”。何況月球“損半”,將會引起地球上的連鎖反應和長時間的混亂,比如潮汐的變化。盡管在1992年,我們並未經曆這一劫難,但月球表麵的滿目瘡痍告訴我們,人們不僅要憂地球的“天”,還要憂毗鄰星星的“天”,因為它們的被撞同樣要帶來地球的災難。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但大多數人僅把天體相撞看作一種有趣的天象。20世紀80年代以來,地球上的有識之士,一直在呼籲人類正視來自近地空間的威脅,因為這種威脅的存在,有充足的科學依據和觀察事實。
目前威脅人類的近地小天體主要是彗星核和小行星,彗星核在其中隻占幾個百分點,因而,密度較大的小行星比彗星更有可能光臨地球。但不能輕視的是,盡管有能力穿過地球大氣層並撞擊地球的彗星不多,與直徑同樣大小的小天體相比,彗星速度快(小行星撞擊地球的速度為20公裏/秒,短周期彗星為30—40公裏/秒,長周期彗星為50—60公裏/秒),撞擊時釋放的能量較大,將對地球構成更大的威脅。有學者估計,彗星撞擊在撞擊災害中約占25%。另外,彗星具有鬆散的結構,強度低,就像子彈打向高速飛來的一團棉花上,很難說有多大的效果,這就增加了防禦的難度,至少在目前是一個沒有解決的難題。
小行星是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遊蕩者,到1996年6月底,全世界共發現小行星10221顆。小行星的特點是體積小質量小,各自有各自的運行軌道,偶然也有一些“調皮搗蛋”分子進入地球軌道附近,成為近地小行星。它們最有可能成為光顧地球的“天外來客”。據有關學者統計,1898—1977年的80年間,共發現近地小行星43顆,1978—1982年發現了28顆,1983—1989年發現45顆,而1990年1年中,發現的小行星竟達14顆。迄今為止,發現的近地小行星總數已超過163顆,最大的為直徑8公裏左右的“1627Ivar”,其中77顆的直徑在l—5公裏,其他大部分直徑在200米以上。除了上述的163顆近地小行星之外,天文學家估計還有95%以上的直徑大於1公裏左右的近地小行星和彗星核尚未被發現。更令人擔憂的是,對直徑小於100米的近地小行星的搜索發現率不足0.l%。由此可見,人類對近地小行星和彗核的了解是如此之少,對太空威脅的防禦無異於自動地讓位於“上帝擲骰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