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1988年,人們有了一個意外的發現,使上述觀點受到了懷疑。這一發現就是,俄國學者葉羅費巴夫和拉欽夫首次在石質隕石中找到的淺灰色的金剛石細粒。不久,在石質隕石中也發現了金剛石。隕石中為什麼會有金剛石,也一直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最初認為這些金剛石是隕石中所含的碳質,因與大氣摩擦和地麵撞擊,產生的高溫高壓而造成的。近年,美國國家自然史博物館得到一塊來自南極大陸亞蘭高地冰蓋中的鐵隕石,在把它切片時,也找到了一個金剛石晶體的包體。他們猜測這塊隕石原是小行星的碎片,而其中所含的金鋼石晶體,則是在它隕落之前,並且是在好幾百萬年前小行星帶中的兩顆小行星發生碰撞時形成的。
由於小行星碰撞時的速度非常大(時速約數萬公裏),產生的衝擊壓力足以使自然碳轉變為金剛石。
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劉易斯和沃特等人,在研究1969年墜落於墨西哥等地的4塊隕石時,意外地發現了無數非常細小的金剛石粉末,其中還含有微量的具有特殊比例的同位素的氙氣。經過測定,顯示出它們的年齡比太陽係還大,均生成於45億年以前,從而表明金剛石的生成與隕石相互間的撞擊或墜落與地球都沒有關係。這幾位科學家由此推翻了因地球內部的高溫高壓促進生成金剛石的傳統說法。他們大膽提出,自然界的金剛石,大概都是在幾十億年前由於一顆紅巨星——即垂死的“恒星”的毀滅過程中形成的。那裏的富氫和高溫特別有利於碳氣濃縮成金剛石。在那個階段,紅巨星將增援大量氣體,而這些氣體將膨脹和冷卻,使碳這類物質冷凝並結晶。千百年後,在紅巨星最後爆炸成超新星時,它將噴射高速離子,包括帶電的氙原子,這些氙原子將追上逃越的金剛石顆粒並埋在其中。在宇宙中形成的金剛石,其數量可能是驚人的。後來,這些金剛石參與了太陽係的演化,難怪在地球和隕石中都能尋到它們的蹤跡。
美麗的金剛石究竟是來自天上還是地下呢?真是令人難以捉摸的謎。
未來人類的舞台人口的增加,資源的消耗,能源的不足,汙染的蔓延,這一切使得我們這個星球顯得太狹小、太擁擠了。展望未來,人類的衣、食、住、行將越來越困難。到下一世紀,人類就將麵臨這樣一項震撼宇宙的偉大任務:擴大人類活動的舞台,創造一個新世界。
這個新世界的目標是改造太陽係,建立太陽城。太陽係的確需要改造,因為它的能量分布太不合理了:有生命而需要能量的地球,僅僅獲得太陽能量的五千億分之一,太陽的其餘能量都白白彌散到茫茫太空中。一方麵是節衣縮食,另一方麵卻在驚人地浪費,人類顯然有權提出“均富濟貧”的口號,為自己,也為生命爭得更舒適的空間。
這是一場革命:重新組構太陽係,以便更有效地利用太陽能。
這個膽大包天的思想也不是今天才出現的,早在1893年,俄羅斯航空之父齊奧爾科夫斯基就在他的《地球與天空的“夢想”》一書中提到過這個思想。英國物理學家伯那爾發展了這個思想。1929年他預測說,將來,大多數人可能會居住在空中的天體上。
今天,空間科學家已為此勾畫出三種獨具匠心的方案。在這些方案中,未來的世界比地球大100萬倍。建築這樣一個新世界,材料從何而來?科學家們想到了木星,這個羅馬神話中的主神朱庇特,太陽係中最大的行星將成為新世界的礦山。
讓我們逐一瀏覽一下這些方案,或許能把我們的思路拓寬。
第一個方案:迪森球。這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物理學家迪森提出的方案。未來的人類世界是半徑1億5千萬公裏的中空球體,將太陽囊括在其中。這樣一來,太陽輻射能可以說是點滴不漏了,在中空球的內球麵上用綠色植物或光電池把太陽能截留住。
迪森球的外表麵積是地球的10億倍。人類就居住在球內,這裏有地球、類地球、小行星,或人造行星。也有成千上萬個形形色色的生命點。這一切都得靠木星解囊相助。迪森的取料設想是用離心力把木星拉散架。木星是個氣態行星,自轉一周的時間為10小時。在木星周圍修建一個碩大無比的金屬網,用太陽能發電的能力使它帶電,從而產生巨大的力量最終得到所需材料。取自木星的材料即可用於建造迪森球球殼和人造行星及形形色色的生命點。這樣龐大的世界,可供幾萬億人居住得舒舒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