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這名宦官行禮之後稍稍頓了一下,見李世民再無吩咐,便拱手退下了。
夜沉如水。
李世民也陷入了沉思,陸績這個名字在他的腦海裏不斷地浮現和想起,李世民緩緩闔上眼,第一次認真地琢磨陸績這個人。
最初聽說他的名字是因為製鹽之法,一個默默無名的小子竟然能從鹽土中提煉出來好鹽,這個法子不僅普惠萬民,更能給李世民、給朝廷帶來巨大的收益和好處,解決了貧鹽問題隻是表麵,其中蘊含的經濟利益,政策改變,民心威望才是關鍵,李世民甚至可以用鹽來解決很多需要動用刀兵才能解決的問題。
後來是他的辭官不受和驚世才華,要說世人有不貪慕權貴的,李世民信,可是年紀如此之輕,又身負才學,按理說正是想要一展才華的年紀,卻放棄了這個天大的恩賞,實在令人匪夷所思。從“男兒何不帶吳鉤”到“桂靄桐陰坐舉觴”,流芳的字句裏,透露的應該是一個渴望建功立業,卻又憤恨世族權貴的寒門子弟的樣子啊……明明給了他一個機會,他為什麼要放棄呢?
再後來就是獻上賑災條陳了,這封賑災條陳裏,可以看得出他深諳管理之道,又熟透人心,分明是個治地一方的好手卻偏偏做了一個巡城校尉。現在又獻上了這麼一個“倉鈔換鹽引”,這已經不是簡簡單單治地一方的問題了,他在政治和經濟上的見解,已足以入三省為官……
李世民越想越心驚,不說不覺得。細細思來,這個陸績不知不覺竟做了這麼多事情,將他的這些功績揉在一起,比起如今朝中名臣宿將亦不遑多讓,這樣的人才,怎能讓他隱於鄉野村夫之間從此庸碌到老?
“如此人才,若不為朕所用,朕之過也……”李世民喃喃自語,然後,展開麵前的一卷黃絹。
毛筆飽蘸墨汁,李世民神情閃過一絲猶豫。
他不願意做文官,若再次被他推辭又該怎麼辦?我也沒淪落到劉備那副慘狀,他也算不上什麼臥龍鳳雛,真要三顧茅廬才能請他做官,豈非太抬舉他了?
不能為官,那隻能賜爵了。
可自貞觀初年開始,李世民一直有意無意地削減朝中爵位,但凡聖明君主,對封爵總是極其吝嗇的,封了爵便意味著朝廷要世世代代養著這家人,從老子到兒子再到孫子,子子孫孫無窮匱也。這還是小事,怕的是一代比一代差,空頂著祖輩的功績吃老本,盡幹欺壓良民的事,更重要的是,朝中勳貴多了,對未來的皇權不是件好事。
罷了罷了,既然他替朕扳倒了一個侯爺,朕便賞賜他一個爵位,就當無增無減吧……
心思落定,李世民再無猶豫,毛筆穩穩落在黃絹上,開始書寫。
寫完後,李世民舒了口氣,臉上忽然露出笑容。
這個家夥,放在洛陽卻是太過可惜了,待朕把你拉到這長安之中,朕就不信你敢當著朕的麵拒絕為官!
夜已深,李世民擱下筆,伸了伸懶腰,起身回甘露殿去了,打開殿門,殿外侍立的宦官急忙恭敬地點好燈籠,為李世民領路。
殿門外刮進一陣了一陣寒風,將桌案上剛剛寫過的黃絹吹起,空中幾番搖曳後飄落在地,如同天庭神諭降臨人間。黃絹之上,飛白體所書的四個大字格外奪目——“鹹陽縣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