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持之以恒,懂得專注(1 / 2)

20—30歲時想在將來成就一番事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是所有有誌者的追求。然而,通向成功的道路其實並不平坦,影響成功的因素是複雜多樣的。現實生活中常會看到這樣的情形:有的人對工作、學業、事業不懈努力、專心致誌,不受外界的誘惑所困擾,他們紮實地向著既定目標邁進,獲得了最後的成功;而有的人卻總是經不起誘惑、耐不住寂寞,他們見異思遷、好高騖遠,對工作、學業、事業缺乏執著精神,結果一事無成。無數的事實說明,專注是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

所謂專注,就是全神貫注、集中精力、專心致誌。可以說,人們熟悉“專注”這個詞就像熟悉自己的名字一樣。然而,熟悉卻並不等於理解,兩者還是有差別的。從更深刻的意義上講,專注乃是一種境界、一種精神。“咬定青山不放鬆,不達目的不罷休”,“把每一件事都做到最好”,就是這種境界和精神的最好詮釋。一個專注的人往往能把自己的精力、時間和智慧聚集到所要做的事情上,並最大限度地發揮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努力去實現自己的目標。特別是在遭受挫折、遇到誘惑的時候,他們也能夠勇往直前、不為所動,直到取得最後的成功。與之相反,一個人如果總是朝三暮四、心浮氣躁,就不可能集中自己的精力、時間和智慧,幹什麼事情都隻能半途而廢、虎頭蛇尾。缺乏專注,即使立下淩雲壯誌也不會有什麼收獲,因為“欲多則心散,心散則誌衰,誌衰則思不達也”,這是永恒不變的道理。

小時候我們都聽過猴子丟西瓜撿芝麻的故事,那時候我們會笑猴子太傻。但笑歸笑,對於這個故事的含義卻並不能透徹地理解。直到多年後,我們才會覺得猴子傻並非是它的智力問題,而是它的心態問題。它不斷地進行選擇、探索和嚐試,又不斷地轉移和放棄。它的心態已經決定了它的收獲必然是很小的。

在社會中不乏其人,他們總是匆匆地選擇一家公司或一個行業,總是在做著一件事情的同時想著更多其他的事情,他們把大部分的時間都用在探索、遐想、選擇和嚐試中,因而無法集中資源和精力做好眼前的事情。最終他們會在時間的推移中發現,自己仍然一事無成。而當初和他處於同一起點的其他人,如今都已經在各自的領域成為有用之才,有的甚至已經是專家。他們不得不承認,相比較那些專一努力的人們,自己已經被社會遠遠地甩在了後麵,而且越來越遠。

這個世界上並沒有什麼絕對的笨人和聰明人,但為什麼人的成就會有這麼大的差別呢?在一定程度上,這些差別其實和一個人是否專注有很大的關聯。

成功者總是擁有更加專注的精神,因為他們知道,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的今天,已經沒有人可以做到樣樣精、行行通,想在當今社會有所建樹,必須專注於一個行業或一種職業。並把自己全部的時間、精力和能調動的所有資源都投入自己選擇的事業中去,盡可能地創造大的成績。有些人總是目標分散、想法太多,他們左顧右盼、一心多用,因為不專注,所以力量總是無法凝聚,因此也無法在本職工作中取得什麼成績。沒有成績,在競爭中必然會落後,並且還可能一輸再輸,最終被淘汰出局。

丁肇中先生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他在40歲的時候就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丁先生總是這樣說:“與物理無關的事情我從來不參與。”

邁克爾·喬丹從15歲開始從事正規的籃球運動,一從事就是29年。這期間他本來有很多機會從事別的行業,但他卻堅持隻從事籃球運動。因為專注,他最後成為NBA曆史上最偉大的球星。

有記者在2006年的“博鼇亞洲論壇”年會上采訪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百度”(baidu)的創始人——年輕的李彥宏。當記者問他成功的秘訣時,他的回答隻有簡單的兩個字:專注。

我們再來看看世界首富比爾·蓋茨,以他的智慧和財力,他可以做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然而,他和他創辦的微軟公司20多年來始終專注於軟件產品的研發和推廣事業,所以,比爾·蓋茨到如今仍是世界首富,微軟到如今也仍是世界上最成功的企業之一。雖然蓋茨在2008年退出微軟的日常運營,專注於自己的慈善事業,但很多人都評價蓋茨對慈善事業就如同對計算機行業一樣的專注,他注定會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慈善家。

財富排名在世界上僅次於比爾·蓋茨的巴菲特11歲買了自己的第一隻股票,如今,他已經70多歲了,仍然沒有要改行的跡象,他要做一輩子的投資大師是肯定的了。要知道巴菲特了解很多其他賺錢的行業,但他都沒有去做,不管股市是牛還是熊,他都認定了這個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