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國家發展無外乎是兩大關係的發展,即外部關係與內部關係的發展。這兩大關係處理好了,就利於國家健康持久發展;這些關係處理不當,就不利於國家健康發展與長治久安。這是很多國家的曆史證明。凡是一個國家的製度變遷、國道日衰乃至政權顛覆,沒有一例不是由於內憂外患而造成的。內憂外患就是由內外關係處理不當導致內外關係緊張、惡化的結果。一個國家要穩定發展、長治久安,就必須正確處理好外部關係與內部關係。處理好了對外關係就會促進國家的健康發展,處理不好對外關係就會使一個國家的外部環境惡化而製約其發展;處理好對內關係就會實現政權的穩定和國家的發展。所以,穩定是發展的前提,隻有處理好對內和對外的關係,才能協調好穩定與發展的關係,才不至於出現國家衰退,政權覆滅。

鑒於中國麵臨的國內外新形勢,兩大關係方麵的問題具有複雜性和艱巨性。針對國內外複雜的發展趨勢,不但應該坦然應對,而且要製訂切實可行的方針政策,采取有效科學的策略處理好國內外關係。

目前,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剛剛起步,很多社會現象和社會發展不協調,例如:黨內腐敗現象依然嚴峻,政府行政改革有待深入探索,民主自由呼聲時有發生;改革開放還需加快步伐,市場經濟建設還不協調,金融危機的影響尚未擺脫,經濟複蘇有待持久觀察,國內資源逐漸枯竭,生態環境不斷惡化,自然災害頻繁暴發;國別文化界定不清,多元發展缺乏引導,社會傳統倫理缺失,家庭道德觀念淪陷;以民生為主的社會問題突出,貧富差距日趨嚴重,教育體製改革在即,拜金主義繼續蔓延,專家學者為利而言,社會保障及公共安全問題突出,國防力量必須提升,軍隊素質與作戰能力有待提高;民族宗教問題不容忽視,台灣問題必須適時解決。

要處理好內部關係,必須清楚地認識內部關係的重點是什麼。目前影響國內關係的突出問題就是處理內部關係的重點,即台灣問題、社會問題、民族與宗教問題、黨的建設問題、文化與教育問題、社會保障與就業問題等。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通過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途徑進行調節。

政治調節:在解決國內問題時,有些問題必須從政治方麵進行調節,才能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最大化。例如,中國在土地革命時期,堅持“打土豪,分田地”,得到了廣大農民的擁護,使中國革命得到了迅速發展壯大。再例如,抗日戰爭時期,中華民族同仇敵愾,堅持革命統一戰線,爭取一切可以爭取的力量,取得了抗戰的勝利。這些是政治調節成功的案例,若政治調節手段不當就會造成內亂,甚至導致國家滅亡。例如,曆朝曆代統治者獲得天下後,疏遠了與人民的聯係,不能以民為本,造成了曆史上無數次反對皇權統治的農民起義和社會動蕩,輕則民不聊生,重則國家滅亡,新朝興起。

經濟調節:在解決國內問題時,更多的問題必須從經濟方麵調節,才能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利益。例如,中國曆史上很多朝代都實行過減免稅收的政策,這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一些朝代由於經濟政策適用不當,增加苛捐雜稅,就出現了農民造反,朝綱不穩。這說明了經濟手段用好就會改變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的關係,如不當就會引起二者的關係對立,甚至使國家失去長治久安。

文化調節:在解決國內問題時,有些問題必須從文化方麵調節,才能最大限度地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例如,兩千年來,中國曆代堅持儒家文化的指導思想,以綱常治國治家,使人們在道德上形成自我約束,人與人之間能夠按規矩相處,減少矛盾,使社會穩定。反之,在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沒有統一的文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文化信仰,這是戰爭頻繁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國曆史上幾次文化的統一就是為了社會的高度的穩定。例如,秦時文化統一,西漢時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國家的統一和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