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假如內地真有萬塊銀幕(1 / 1)

專欄

作者:馬巍

內地影院建設的速度實在迅猛,銀幕總數從前兩年的3000多塊一躍達到了6300塊,距離1萬塊的階段性目標指日可待——很多業內人士甚至已經開始展望20000塊了。但問題是,現在的中國電影真有能力“消化”10000塊銀幕嗎?

不可否認,近年來內地電影市場急速擴容,影院建設是根本動力。不過隨著近兩年銀幕數的突飛猛進,內地市場開始出現了新趨勢,既有平衡逐漸被打破——以往的矛盾是銀幕數不夠,不能完全發揮大片的票房實力;但現在不同了,今年5月4部好萊塢大片密集上映後的市場走勢已經證明,當前的內地市場已有同時容納多部大片的能力。這也意味著一個新階段的開始。

銀幕數急速增多必然引起內容需求進一步加大。大片永遠是電影市場的核心驅動力,以往一個月有2部新大片或許就足夠保證當月票房了,而在目前銀幕數規模下,可能就需要4部。現實是,好萊塢進口分賬大片每年還是20部,華語電影大片好像多了,但其實規模普遍都小了。此外更重要的是:需求上升也會進一步放大華語大片類型單一的痼疾——之前每年看幾部武俠片可能還行,但要是現在每月看兩部呢?其實以往旱澇保收的古裝類型現在已出現票房不穩的走勢,今年的《關雲長》《倩女幽魂》等片票房都隻在1.5億元上下,這是一個很危險的信號——隻要算下賬就明白,此類電影本土票房不到2億,恐怕回本都有不小難度。

華語大片的行情下滑不能怪觀眾。畢竟大家從2002年看起,都快10年了,你還能要觀眾怎麼樣?觀眾需要新的東西!

目前這種需求不平衡可能會引起兩種局麵:大片不能滿足需求,中小製作就能獲得更多出頭機會,這一點在今年的市場上已經比較明顯;但在另一方麵,影市整體大盤的穩定性可能會因此而減弱,從上半年票房來看,雖然銀幕數增長很快,但隻要片源出現問題,大盤收入就很容易跌到去年同期以下。越來越多的業內人士開始意識到今年的影市難以達到去年的增長率:2010年內地總票房大漲6成、突破百億,而2011年最終的大盤收入可能也就在120億上下——單憑終端建設帶來的增長已然放緩。

市場發展趨於平穩並非壞事,有利於各方冷靜一下,反省當前的問題。不要老說什麼美國有多少人口多少塊銀幕——賬不是這麼算的,那美國一年又放映多少部電影呢?筆者很認同星美總裁覃宏不久前在上海表達的觀點:當年的主要問題是“影院、銀幕的發展速度遠大於內容製作的步伐”。這個問題很嚴重,因為花了這麼多錢修影院總得有片子來放——投資永遠需要回收。要想保持電影市場持續增長,內容方麵必須要有新的刺激。對於管理部門而言,對國產片的內容、題材的控製,和進口片配額之間恐怕總有一頭得適度放開——如果不想近幾年社會各界在影院領域投資的資源和熱情都打水漂的話。而從長遠來看,哪一樣真正功在未來,哪一樣是飲鳩止渴,恐怕大家都心中有數。好萊塢可不是紙老虎,之前的台灣、香港都是前車之鑒。要是真到了那一天,再多的銀幕也隻是幫別人做嫁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