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明清城牆的曆史概述(2 / 2)

(二)明清城牆的材料

我國古代的城牆構築,從建築材料上可分為版築夯土牆、土坯壘砌牆、青磚砌牆、石砌牆和磚石混合砌築等類型。明清城牆主要是後三種。

1.版築夯土牆 版築夯土牆是我國最早采用的構築城牆的方法。它是以木板做模,內填粘土或灰石,層層用杵夯實修築成的。

有的是用粘土和沙,再夾以紅柳或蘆葦的枝條夯築成的。也有的地方是用土、沙、石灰加碎石夯築的。版築夯土牆,它的高度一般是底厚的一倍左右,頂部寬度為牆高的四分之一至五分之一。這種牆有一定的承載能力,它能一定程度上阻止敵人步兵和騎兵的行動,抵抗冷兵器的襲擊。

但這種牆極易被敵人破壞,而且不耐風雨侵蝕。

2.土坯壘砌牆 土坯壘砌牆是用粘土先做成土坯,曬幹後再用粘土做膠結材,像砌磚一樣壘砌而成,牆麵外再抹一層黃泥作保護層。

這種牆的承載能力以及所起的作用,基本與版築夯土牆類似,但比夯築施工更加方便。這種牆也容易被敵人破壞,不耐風雨長久侵蝕。

3.青磚砌牆 唐代以後,由於製磚技術有了發展,所以對城門及附近的城牆,開始采取用磚砌,內填黃土的方法來修築。這樣構築的城牆比版築夯土牆堅固得多。唐、宋時期,磚還沒有廣泛使用。

到了明代,不僅製磚業規模宏大,磚的產量大增,磚價低廉,而且磚的質量和製磚技術都有了很大提高,磚已被普遍用於居民生活。又由於用磚砌牆,不僅能承受較大的垂直載荷,而且它的強度大大高於版築土牆及坯壘土牆。

磚砌城牆不但能有效阻止敵人步兵、騎兵的行動,抵抗冷兵器的襲擊,而且也能抵抗當時的火器襲擊。所以明朝時,不僅許多地、府、州、縣的城牆用巨磚砌築,而且規模宏大的長城城牆的也開始采用巨磚砌築。

砌磚的膠結材,宋代以前是用黃泥漿,宋代以後,石灰沙漿才逐漸普遍使用。到了明代,在砌築城牆時,已廣泛采用石灰沙漿和糯米汁一起攪拌後做膠結材,這樣就大大增加了膠結力。明城牆的砌築,均用糯米汁摻拌沙漿,直到今天磚縫的沙漿粘結力仍很堅固。

4.石砌牆 石徹牆是用山石砌築的城牆。山石有的加工成條石,也有的是毛石,每一層條石的上下錯縫,多用石灰摻糯米汁做膠結材。這樣砌築的城牆,能承受更大的垂直荷重,抵抗當時各種兵器的襲擊,而且更能經受住大自然的侵蝕。明清時的城牆已大量采用這種方法建造。

5.磚石混合砌築 由於山石承重力好,又能抗自然侵蝕,所以不少城牆均以條石做基礎:砌築到一米多高,上麵再砌巨型青磚,由於磚的體積小重量輕,使用靈活,便於施工,所以就用來砌築在城牆的上層。磚石混合砌築城牆,結構更加堅固,對當時的各類兵器具有更強的抵抗能力。

例如建於明初的南京城牆即是如此。所用特製城磚長37厘米至44厘米、寬19厘米至21厘米、厚8.3厘米至11厘米,重24公斤。

磚上均印有製磚所在之府、縣及監造官員與工匠姓名。當時製磚已延及工部、三衛即橫海衛、飛熊衛、豹韜衛、28州府,即臨江府、應天府、武昌府等,118縣,即上元、江寧、句容、泰州、合肥、桐城、南昌、上高、鄱陽、吉水、萍鄉、大冶等。

其中除江西袁州府和臨江府以磁土燒製的白色城磚外,其餘皆為由一般粘土所燒製的青灰城磚。

由於明清城牆特殊的構造,在冷兵器時代發揮了巨大的作用,1626年和1627年,明朝守將袁崇煥以不足兩萬人的兵力在興城擊敗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兩次進攻,就是以城牆抵擋雄兵的光輝戰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