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你也有必要把一天變成48小時,讓你的每一分鍾每一秒鍾發揮最大的效益。
其實並不難,把你的時間做個規劃並且認真地去實踐就行了。
記住,隻有兩點:
製定一份24小時作息時間表。
嚴格按照作息時間生活。
學校上課都有功課表,其實這就是最基本的時間規劃,你也可參考這種方式,把你一天當中什麼時間要做什麼事列成一張表,並且每天按表作息。一開始你會很不習慣,又因為沒有人監督,所以你很有可能會“偷懶”,如果你偷懶,那麼你就失敗了,所以你必須堅持,再透不過氣也不可鬆懈。過一段時間後,應付成為習慣,然後你的時間會“繁殖”,一天變成36小時、48小時,甚至更多,也就是說,你的時間效益提高了。
另外,由於你生活作息時間是按計劃進行的,你會發現,時間效益提高了,時間長了,變多了。這時,你可把作息做個小調整,把多出來的零星時間集中在一起,這樣,就又有了一個完整的時間段,你就可以利用來做其他事情。不管怎樣,人都會遇到一些無法預料的事情,也就是計劃時間外的事情,例如,塞車、等人、等車等,這種時間,有人用來背英語單詞,有人用來讀報看書,有人聽錄音,有人聽廣播,有人聽新聞,總之,不能讓這段時間白白漏掉。
凡是事業上有成就的人,都很重視時間的利用。
如果你想創造成功人生,事業上有所作為,你就必須在年輕時訓練自己利用時間,追求時間的效用,把24小時變成48小時。
一鼓作氣地把事情做下去
“快!快!快!為了生命加快步伐!”這句話常常出現在英國亨利八世統治時代的留言條上警示人們,旁邊往往還附有一幅圖畫,上麵是沒有準時把信送到的信差在絞刑架上掙紮。當時還沒有郵政事業,信件都是由政府派出的信差發送的,如果在路上延誤要被處以絞刑。
在古老的、生活節奏緩慢的馬車時代,用一個月的時間曆經路途遙遠而危險的跋涉才能走完的路程,我們現在隻要幾個小時就可以穿越。但即使在那樣的年代,不必要的耽擱也是犯罪。文明社會的一大進步是對時間的準確測量和利用。我們現在一個小時可以完成的任務是一百年前的人們二十個小時的工作量。
成功有一對相貌平平的雙親——守時與精確。每個人的成功故事都取決於某個關鍵時刻,這個時刻一旦猶豫不決或退縮不前,機遇就會失之交臂,再也不會重新出現。
馬薩諸塞州的州長安德魯在1861年3月3日給林肯的信中寫道:“我們接到你們的宣言後,就馬上開戰,盡我們的所能,全力以赴。我們相信這樣做是美國和美國人民的意願,我們完全廢棄了所有的繁文縟節。”1861年4月15日那天是星期一,他在上午從華盛頓的軍隊那邊收到電報,而第二個星期天上午九點鍾他就做了這樣的記錄:“所有要求從馬薩諸塞出動的兵力已經駐紮在華盛頓與門羅要塞附近,或者正在去往保衛首都的路上。”
安德魯州長說:“我的第一個問題是采取什麼行動,如果這個問題得到回答,第二個問題就是下一步該幹什麼。”
英國社會改革家喬治·羅斯金說:“從根本上說,人生的整個青年階段,是一個人個性成型、沉思默想和希望受到指引的階段。青年階段無時無刻不受到命運的擺布——某個時刻一旦過去,指定的工作就永遠無法完成,或者說如果沒有趁熱打鐵,某種任務也許永遠都無法完工。”
拿破侖非常重視“黃金時間”,他知道,每場戰役都有“關鍵時刻”,把握住這一時刻意味著戰爭的勝利,稍有猶豫就會導致災難性的結局。拿破侖說,之所以能打敗奧地利軍隊是因為奧地利人不懂得五分鍾的價值。據說,在滑鐵盧企圖擊敗拿破侖的戰役中,那個性命攸關的上午,他自己和格魯希因為晚了五分鍾而慘遭失敗。布呂歇爾按時到達,而格魯希晚了一點。就因為這一小段時間,拿破侖就被送到了聖赫勒拿島上,從而使成千上萬人的命運發生了改變。
有一句家喻戶曉的俗語幾乎可以成為很多人的格言警句,那就是:任何時候都可以做的事情往往永遠都不會有時間去做。
化公為私的非洲協會想派旅行家利亞德到非洲去,人們問他什麼時候可以出發。他回答說:“明天早上。”當有人問約翰·傑維斯(即後來著名的溫莎公爵),他的船什麼時候可以加入戰鬥,他回答說:“現在。”科林·坎貝爾被任命為駐印軍隊的總指揮,在被問及什麼時候可以派部隊出發時,他毫不遲疑地說:“明天。”
與其費盡心思地把今天可以完成的任務千方百計地拖到明天,還不如用這些精力把工作做完。而任務拖得越後就越難以完成,做事的態度就越是勉強。在心情愉快或熱情高漲時可以完成的工作,被推遲幾天或幾個星期後,就會變成苦不堪言的負擔。在收到信件時沒有馬上回複,以後再揀起來回信就不那麼容易了。許多大公司都有這樣的製度:所有信件都必須當天回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