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區素有“世界屋脊”之稱。據粗略統計,西藏的岩畫點已達60餘處,計5000餘幅畫麵,分布在自治區的14個縣境內。
這些岩畫大多集中在西藏的西部和北部及雅魯藏布江中上遊的高原地區,即我們通常所謂的北部“羌塘”。在這一大片土地上,以西部阿裏和北部那曲這兩大塊地區的岩畫點最為集中,也最有特色。
西藏岩畫大致可劃分為早、中、晚三期,加林山岩畫屬於高原最早的一批岩畫點,中期岩畫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區,晚期岩畫以藏北納木錯為代表。在西藏岩畫中,最富於高原岩畫特色的是犛牛圖案。
(一)岩畫分期
西藏岩畫大致可劃分為早、中、晚三期:目前發現最早的岩畫可能是距今3000年前後的遺存。
北部加林山岩畫和西部的阿壟溝岩畫點有可能屬於高原最早的一批岩畫點,另外魯日朗卡、任姆棟等岩畫點也保存著部分早期岩畫圖像。
中期岩畫大致在距今3000年至2000年間。這一時期也是西藏岩畫的繁榮期,但岩畫點似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區。
晚期岩畫以藏北納木錯一帶的洞穴岩畫為其代表,其下限可能晚至吐蕃王朝時期。
(二)阿裏岩畫
西部阿裏日土縣內的岩畫分布比較密集,很多都在西藏至新疆的公路附近。
1.魯日朗卡岩刻 魯日朗卡位於日土縣的日土區,東距日土區公所約12千米,海拔6000米。岩刻分布在魯日朗卡山的北麵山腳下的六個崖壁上,距地表不超過4米的地方,有10多組畫麵。圖形中除動物外,還有持矛或弓箭的人物。
最西端的一組,距地麵約1.9米,刻著人和羊的圖像。人物刻在羊的右側,張開雙臂,兩腿分立,似在驅趕羊群。畫幅下部有一犛牛,牛的下麵是兩個人在舞蹈,其中一人著長袍,左臂下垂,右手平伸,其左側也刻有一動物。這組岩刻,上部的圖形采取單線刻製的方法,下部的圖像輪廓內通體敲鑿,形成剪影狀。作品的含意似在表現畜牧的生活。
魯日朗卡岩刻,就其刻製的技法而言,是用單線刻畫動物和人物,造型古樸,有著強烈的符號形式。就其內容而言,不僅沒有絲毫喇嘛教的宗教色彩,連本教的痕跡也找不到,大約是遠古時期藏族先民們的遺存。
2.任姆棟岩刻 任姆棟山位於日土縣西南30千米處,屬日鬆區,海拔6000米。任姆棟藏語的意思是“畫麵”,可見山名是根據岩刻而命名的。
岩刻在公路旁的陡崖上,最高的畫麵距地表約十餘米,最低與地麵齊。岩刻可分四組,共四十多個畫麵,大小不一,每個畫麵的圖形,少則一個,多則幾十個。製作的方法,是先用硬石塊在崖麵上劃出細線輪廓,然後沿細線敲鑿,形成粗輪廓線,或在輪廓內通體敲鑿。
岩刻的內容,包括太陽、月亮、動物、人物、武器和器皿。其中以動物居多,有牛、馬、羊、鹿、豹、狼、狗、龜、駱駝等。人物有雙手上舉,有搭弓射箭,也有手持帶穗長杖,頭戴羽狀裝飾的。器皿最少,有一種長頸圓腹的容器,可能是陶罐。此外,還有像是本教的宗教符號。
有一幅較大的岩刻,高270厘米,寬140厘米,畫麵表現的可能是,原始宗教為祈求人畜興旺而進行祭祀活動的宏大場麵。上部有日、月的圖形,並有男女生殖器都刻得很大。右麵有一條大魚,首尾相接呈圓形,腹內孕有十條小魚。大魚的左下方,是戴鳥頭麵具的人正在舞蹈,周圍還刻著三條小魚和一個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