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生哲學強調的是“樂”還是“憂”?
其實從中國整個文化來說,它強調的是樂,它在開始並不是強調的憂而是樂。我們可以稱中國的哲學是一種樂生的哲學,是一種進取和樂生的哲學,自強不息,永遠是進取,它提倡進取,進取者應該是快樂的。這一開頭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yuè)也是樂(lè),就是喜悅,就是“學而時習之”是很快樂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又是樂的,是享樂的,人生是多麼快樂的,“學而時習之”就是你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提高自己,這是一個很大的喜。有朋友,你交很多的好朋友。朋友從遠方到你這兒來,你感到很快樂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就是不要生氣,別人不知道的事情做錯了,你也不要生氣,都是強調快樂的。孔子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這個樂,既可念“lè”,也可念“yuè”,音樂,也可念“yào”。孔子講樂的地方很多,他說“益者三樂,損者三樂”,對於有益的有三種快樂,對於有損的也有三種快樂。
到了孟子那裏,也同樣講樂,但孟子開始把樂的觀念和天下的觀念,和眾人的觀念結合起來了,而不僅僅是個人的一種精神境界,這個孟子,別人問他:“獨樂樂,與人樂樂?”自己一個人樂,還是和別人一塊兒樂更樂,孟子回答“不若與人”,不如和大家一塊兒樂,和大家一塊兒快樂最好,就是孟子把樂和人眾、和天下聯係起來了。
我們可以看得出來,中國的人生哲學強調的是“樂”,強調的是君子胸懷寬大,經常保持一種快樂,強調的是君子和山水之間有一種相通的關係,仁愛的人他的道德像山一樣穩定,智慧的人他的智慧像水一樣靈活,都是從這方麵強調的。包括孔子說他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就是自己每天都還能做到“發憤忘食”,他決心做許多的事情,把這個吃飯都忘了;“樂以忘憂”,因為有這麼多事情讓他快樂,他都不記得憂愁了,他不知“老之將至”,他不知道老已經到了,現在啊,我也挺喜歡這幾句話的,有時候我就改一個字就行,因為我現在也還能做到“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已至”,不是“將至”,是已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