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熱門專業與冷門專業(1 / 3)

細節實例

(1)“當年填報誌願時,很多人都推薦我報國際經濟與貿易,說熱門專業前景好。沒想到啊,臨到畢業找工作,用人單位卻嫌我們學得太泛了,不精通!很多公司隻要會計專業的。”天津商學院的趙文苦笑著說。更讓他鬱悶的是,幾場招聘會跑下來,他吃驚地發現,點名要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學生的招聘單位幾乎沒有。“當初這個專業被捧得那麼火,考進來的都是分數特高的,沒想到才過了4年,居然連個工作都找不到了。”如今,趙文的同學找的工作,沒有一個與“國際經濟”有關的,班裏有個女生在一家外貿公司做前台,月薪隻有1200元。“她可能是我們班唯一‘專業對口’的。”

(2)4年前的高考,宗傑因為數學發揮失常,雖然考上了第一誌願武漢大學,卻被調劑到了一個她做夢也沒有想到的專業——檔案學。

剛入學時,宗傑很是鬱悶了一段時間,“檔案學”難道就是“檔案袋”?或者就是“人事檔案”?檔案學在宗傑及其家人印象中是神秘的。但隨著專業學習的深入,宗傑發現檔案學其實很適合心思縝密而又講究條理的自己,加上老師對檔案學專業的前景介紹,宗傑開始對本專業有了興趣和信心。她對自己的職業定位是:依靠檔案學的專業優勢和自己對文字工作的喜好和擅長,爭取進入大型企業做文秘或檔案管理工作。

大學時光一晃就過去了,轉眼到了大四,昔日最受女生青睞的新聞、法學等專業如今卻遭遇到了僧多粥少的尷尬,就業率竟然跌倒了全校倒數第幾名。與此相反,手持稀有專業的宗傑,求職之路卻一路綠燈。好多單位的文秘崗位看中了檔案學專業在資料存檔和信息搜集方麵的優勢,頻頻拋出繡球。最後宗傑選擇了中國通信業的龍頭——華為。

實例分析

所謂熱門專業是和冷門專業相對而言的。正常的“熱門”是有關專業人才短缺在社會人才市場上的反映。由於市場經濟規律的作用,如果社會上某行業相關人才緊缺,用人單位為了保證生產經營的正常運行,就高薪聘請人才,造成某一專業領域內人才一時走俏的態勢。這種態勢又刺激考生爭相選報此專業,從而形成“熱門”。一段時間以後,該專業人才短缺的狀況得到緩解,社會需求下降,人才市場就以此類專業人才就業難、待遇低等現象反映出來,造成一定程度的“過剩”,成為“冷門”,誘導人們不再選報此類專業而轉向其他社會需求量大的專業,形成新的“熱門”。

行業無優劣,專業無冷門,表麵上再熱的專業4年後也可能因為供大於求而備受冷落,而看似冷門的專業卻往往因為無人問津而供不應求。“熱門”與“冷門”是隨著社會經濟建設的發展而變化的。如果我們不了解市場經濟規律在人才市場上的作用周期,盲目擠報“熱門”,有可能僅僅抓住了熱的“尾巴”,四五年大學畢業後,成為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才市場上的浪費。

呂老師提醒

1.熱門專業就業難

從近幾年數家機構相繼發布的大學畢業生就業狀況調查報告來看,專業越熱,就業越難。而熱門專業,往往也是開設高校最多,招生人數最多的專業。

根據教育部公布的本科專業招生目錄統計,全國有本科高校678所,開設10大類340多個專業,根據開設某一專業的學校數看,英語是開設最多的專業,共有554所學校開設(占83%);計算機排在第二,有526所學校開設(占79%);法學第三,有407所學校開設(占61%);國際經濟與貿易第四,有384所高校開設(占58%);藝術設計第五,有382所高校開設(占57%);會計學第六,有382所高校開設(占57%);信息與計算科學第七,有370所高校開設(占55%);電子信息工程第八,有367所高校開設(占55%);市場營銷第九,有361所高校開設(占54%);工商管理第十,有356所高校開設(占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