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錄取批次有區分。一些大城市的高校在外地招生時按第一批次錄取,而在本地招生時則按第二批次投檔;或者某些專業不在外地招生,隻在本地降一批次招生。
產生這種怪狀的原因有其曆史根源,但主要現實原因則是許多地方政府對坐落在本地的高校給予了財力扶植。“吃了人家的嘴軟,拿了人家的手軟”,各高校收到當地政府的“經濟好處”,焉有不“投桃報李”的道理?
2.部分地區“本地生”降分錄取概況
(1)為了為武漢市培養急需人才,促進武漢市各類高層次人才質量的提高和總量的增長,早在2002年6月,教育部和武漢市人民政府就作出了《關於合作建設在漢七所教育部直屬高校的決定》。這七所高校是: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中師範大學、華中農業大學、武漢理工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市政府花大力氣與這些高校合作建設,如拆遷高校周邊村民房屋10餘萬平方米、免繳各類配套款費近千萬元等,改善了學校環境和辦學條件。次年,該市政府繼續加大合作建設力度,用於高校周邊基建費達20億元,同時合作院校又增加了一所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直屬的中南民族大學(該校屬於二本批次)。每年在武漢市投放的“共建生”計劃達1600人左右。考生隻要戶口所轄地屬於武漢市,高考成績在這八所院校麵向全省招生的投檔資格線下20分以內,都可以自由報考。學校根據招生計劃和投檔比例,按誌願順序從高分到低分錄取。考生錄取後,與普通本科生待遇完全相同。
(2)山東省是高考大戶,高考分數線曆年來居全國之冠。近年來,為了緩解考生上學難的問題,山東省招生考試院在錄取批次上作了相應調整。第一批本科最低控製線全省統一劃分,而第二批本科最低控製線則實行分地市劃線,共三條分數線:一是先根據部屬、外省省屬和本省省屬院校的本科計劃,劃定省屬線;二是對有市屬本科院校的城市根據市屬本科計劃,劃定市屬線;三是濟南和青島兩市單獨劃線。第一條省屬線和後麵兩條市屬線分差控製在20分以內。據悉,東營、煙台、濟寧、威海、日照、萊蕪、聊城執行省屬線;淄博、棗莊、濰坊、泰安、臨沂、德州、濱州、菏澤執行市屬線。
本科二批的投檔辦法和錄取原則跟本科一批一樣。由於本科二批的三條分數線都是按1:1劃定的,因此除了不服從院校和專業調劑的考生之外,這三條分數線以上的考生均能錄取。
另外,省屬重點大學青島大學在全省都是第一批次錄取,為了照顧青島本地考生,師範類各專業及高職本科專業則隻招有青島戶口的考生,而且放在第二批本科控製線上錄取。
(3)首都師範大學是北京市重點大學。學校是在北京師範學院的基礎上,與北京師範學院分院、北京聯合大學師範學院合並而成。之後,北京通州師範學校、北京第三師範學校和北京幼兒師範學校等中等師範學校又並入該校,設立了小學教育和學前教育兩個本科專業,該專業在本科二批錄取,隻招收有北京戶口的考生。
(4)江蘇大學是一所省屬綜合性重點大學,在外省招生時安排在第一批次錄取,而在本省招生時,部分專業則安排在第二批次錄取,如勞動與社會保障、公共事業管理、教育技術學、教育學、蠶學、水產養殖、園藝等專業(上述專業在省外仍安排在第一批次招生)。
(5)廈門大學、華僑大學、集美大學、福州大學、濟南大學等高校每年都有麵向本地城市的招生計劃。例如廈門大學是以“走讀生”的名義招生,凡是有廈門市和漳州市(廈門大學在漳州建有新校區)戶口的考生均可填報。這種“走讀生”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走讀生,考生錄取後也在校寄宿,其住宿條件、繳費數額、教學培養、文憑發放等與統招生沒有任何區別。錄取批次雖然與統招生一樣是第一批次,但由於隻招本地生,所以分數必然要低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