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七夕文化的繼承發揚(1 / 2)

七夕節的中心文化內涵,是由牛郎織女神話故事引發出來的動人情結,它從萌發到形成、發展,經曆了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在中華大地上逐漸形成了豐富多彩的七夕民俗文化,豐富著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天河配》經久不衰

舊時,每逢七夕的時候,各戲院都競相演出《天河配》,成為近代節日中的民俗性文化活動。

據說,《天河配》編演於清末民初,梅蘭芳大師於1921年曾在吉祥茶園演出,劇中設計了擺七巧圖、蓮池出浴、鵲橋相會等布景。在最後一場,從鵲橋下還飛出成百隻鳥雀,一時傳為美談。

《天河配》一劇本無定本,各劇團可以根據自身的條件加以發揮創造。城市中的劇團以“機關布景”“真山真水”相號召,戲中有靈霄寶殿的壯麗場麵,吵架分家的喜劇風格,織女下凡的繁重唱段,喜鵲搭橋翻撲跟頭的技巧。有的還在歡慶牛郎織女拜堂成親一場戲中,加入戲中串戲雜耍的表演。

在擺七巧燈中,眾多仙童執蓮花燈依次擺出“天下太平”的字樣。有的還在劇情中加上牛郎的哥哥遭受火災,到牛郎處借貸求助,嫂嫂悔過認錯,牛郎和織女慷慨相助的情節,非常具有人情味。劇情發展,大喜大悲,曲折動人,其中蘊含著反封建的因素,是一出非常優秀的神話戲。

(二)年畫中的七夕

在南北各地的年畫中,牛郎織女都是一個熱門的題材,而且各有特色。其中,年畫中經常出現對牛郎搶仙衣與織女成親和鵲橋相會的畫麵,很受歡迎。

在現存的年畫中,以收藏於日本的蘇州桃花塢刻印的牛郎織女鵲橋會年代最久,此畫表現牛郎牽著牛,在雲端與織女相聚,運用了西洋銅版畫排線表現明暗的技巧,是清代乾隆年間的作品,實屬難得。

以精致細膩著稱的天津楊柳青年畫中,《天河配》曆年都有新花樣出現,其中有一幅以整開大幅表現雙星鵲橋團聚,背景上雲海茫茫,織女淩空而下,牛郎牽牛攜帶兒女,鵲鳥在銀河上飛舞。

畫上還題詩一首,歌頌牛郎織女矢誌不渝的愛情:

千裏姻緣如綿連,牛郎織女到河邊。

鵲羽棲橋助相會,每逢七夕喜團圓。

山東濰縣楊家埠的年畫《七月七》,特別刻畫了牛郎帶著兒女們與織女見麵時的喜悅。這幅畫的人物形象生動突出,鮮豔強烈的色彩把畫麵烘染成一片喜色。

山東高密年畫《天河配》由四幅圖畫組成,由右至左:一為牛郎還天衣給織女;二為織女穿天衣飛奔而去,牛郎領兒女直追上天;三為王母劃銀河隔開牛郎織女於河之兩岸;四為每年七夕,織女穿華衣與牛郎相會。畫的兩端分別畫荷花一瓶和瓶花喜鵲。形同山東民間剪紙,色調明麗,有極強的裝飾味道,是老百姓過節裝飾窗頂用的。

河南朱仙鎮年畫《鵲橋會》,色調渾厚沉著,人物形象質樸,構圖飽滿,蘊含著古老的文化底蘊。

在近代,上海膠版彩印的月份牌年畫流行一時,著名畫家杭稚英的《牛郎織女》自問世以來,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

楊柳青有一幅《七月七夕乞巧圖》,將乞巧風俗和牛郎織女故事繪於一圖,上端天空中有牛郎織女喜結良緣和鵲橋相會的畫麵,下端則細致地表現了成群婦女們以碗盛水投針視影乞巧的生動場麵,為古老的風俗留下了形象的資料,非常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