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道
論道
當前,中國電視行業競爭環境日趨激烈,創作出“既叫好,又賣座”的電視目成為所有電視製作人的共同目標。電視作為大眾傳播的載體,不僅具有傳遞信息的責任,更應該樹立以觀眾為核心的服務理念,從這個意義上講,節目受不受歡迎,觀眾才是最終的評判者。
在此背景下,建立健全完善的電視節目觀眾測評技術,必將成為國內電視節目製作流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為提高節目質量,增強的電視台綜合競爭力提供有效保障。
電視節目評估標準的
發展背景
當前國內的電視節目評估標準是以參考收視率、專家評估、節目投入產出比例、觀眾滿意度等因素中的某幾項相結合來綜合考慮的。收視率反映了收看電視節目的人群數量,客觀上講,它是節目播出後影響力的一項重要指標。專家評估是專家(包括台領導)從專業的角度對電視節目的傳播導向、內容、方式等因素進行評價的一項標準,其評定結果中受人為因素幹擾較強。投入產出比是節目播出後,節目成本與廣告收入的比例。觀眾滿意度指標顧名思義,是指觀眾觀看節目後給予節目的評價,這項指標比較直接,但如何量化以及量化的標準是這項指標是否準確的核心環節。雖然專家測評可以在節目播出前進行,但由於無法給出標準的量化考評,因此這個因素隻能作為參考。其餘三項環節(收視率、投入產出比與觀眾滿意度)均是在一檔節目經過前期拍攝、製作、播出後才可以得到測評數據指標,拿到數據時,電視台或製作單位已經投入大量拍攝經費,這樣會導致投資方在未知市場風險的情況下投入資金,市場風險未卜。於是,為規避風險,製作方必然會以節目模式跟風、高額引進版權等方式減少投資盲目性,但是這樣一來,會造成電視節目創作環節的一些困擾,比如粗製濫造、盲目模仿、以低俗換收視率等問題,從而引發電視節目研發的惡性循環。
如何選擇一種科學、準確的電視節目評估標準,在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的今天已經成為一個日益嚴峻的課題。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起,歐美國家的電視製作單位為彌補電視收視率的不足,開始探索以觀眾為核心的電視節目測評方法。的確,觀眾對節目的真實反饋數據,加以量化分析得出的結論,才是真正準確客觀地評價某個電視節目受歡迎程度的準確數據。經過多年摸索,評估方的測算方式從早期的郵寄抽查問卷,發展到用各種儀表測量進行量化統計;節目測算周期也由早期的每周一次,發展到每天,甚至細化到每天中的每一時段;觀眾評判的標準也由最初的模糊分類逐漸細化到對實時喜好度的監測。綜合歐美各國曆時半個世紀之久的節目評估方式,在測評領域運作最成熟、最富於市場經驗的機構當屬美國觀眾研究所(ASI)。ASI位於好萊塢,前身是著名的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研發中心。ASI是美國規模最大、曆史最悠久的提供全麵影視節目調查服務的公司,客戶群體遍及全美,包括廣播電視、有線電視、影視製作機構和工作室等。迄今為止,美國電視節目中80%以上都接受過ASI測評。2011年9月ASI中國唯一合作夥伴易思傳媒率先將國際化的節目測評體係引入中國,並在北京中關村成立了“ASI中國影視節目測評中心”,開展對國內各種類型的影視節目、電視劇進行全方位的谘詢與測評服務。
關於ASI觀眾測評技術
自1960年成立之日起,ASI就在好萊塢建立了可容納400位觀眾的實驗室,通過統計係統對影視節目進行測評,收集觀眾對節目的實時反饋。之後,通過對測評方式的多次調換與研發,綜合了包括電話訪問、頻道監測等多種方式的比較,最終將小劇場測試的方法確定下來。1990年ASI在全美建立了13個數據采集機構,可以對電視節目與廣告進行同時分項測評。十年後,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ASI在好萊塢北部成立了全球技術領先的觀眾研究與測評中心與數字高清媒體研究中心,將新媒體節目納入測評範圍。同時,ASI在觀眾實時反應研究領域也有了新的突破,研發出收視反饋跟蹤技術,即采用計算機與數字技術分析觀眾對於節目的實時反饋的定量研究方法。通過收視反饋跟蹤係統能夠動態獲取觀眾態度變化的整體趨勢,從而幫助製作人員精化、改善內容提高節目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