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活動組織方,為新聞效應請一堆大腕可以理解,但更應該考慮盡量多討論實際問題。據我所知,國產電影行業,還有許多一心扶持新導演,不計回報地投資文藝片的出品人和製片人,遺憾這類老板和製片人並沒有出現在論壇上。

《中國夢之聲》導師比選手更會秀

《中國夢之聲》四個導師,四個類型。李玟賣嗲,韓紅賣憨,黃曉明賣萌,隻有台灣來的王偉忠賣的是專業。四位導師,角色各異,但都演的十分成功。不過,《中國夢之聲》剛剛見觀眾,就因為導師們誇張的表演而爭議多多。

其實,導師的表現一點也不意外。因為能請黃曉明來,本身就是喧賓的。而喧賓的目的,很清楚,就是為了眼球效應。畢竟,選秀節目太多了,那麼多的選秀,那麼多的導師,不弄出點動靜來,怎麼吸引觀眾的注意?麵對各種選秀競爭,你不弄出點動靜來,還真就不行。換成我,我也會設計一些出奇不意的細節來。不然,透秀節目活不到今天。說到底,都為了兩字——收視。

導師嗨的程度遠遠高於選手。這一點並不難題解。因為,選秀節目已經成了秀場,也隻是個秀場。秀場不秀幹什麼呢。既然是秀就允許花樣多多。想想,編導也不容易。現在弄一檔選秀節目,跟拍一台舞台戲差不多,要懸念,要角色出彩兒,要情節出新,至於誰唱的如何,至於誰最後奪冠,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過程。

熱 微 博

@陳礪誌:上海電視節炮轟片酬虛高,有明星叫價2700萬。大腕的病都有哪些:1,片酬高,回報不穩定。2,不配合宣傳,因為忙著拍新戲接廣告掙更多的錢。3,邊際成本超高,片場1帶4,宣傳期1帶8,妝化數萬元。4,戲霸,片場改劇本,台詞隨意講,恨不得集主演導演編劇一身。

@陳秋平Joseph:【怎樣推銷劇本】從根本上說,隻有推銷出自己才能推銷出劇本。所以:1.不要因為防範別人而導致別人防範你;2.不要因為害怕吃虧而讓別人吃虧;3.交友在先,交易在後;4.先賺名,後賺錢;5.盡量跟拍板的人談交易,或者釣出拍板人;6.展示自己比展示劇本更重要;7.相信自己創意無窮並讓別人也相信。

@何平:影院建的越來越多,電影越拍越多,在中國剛開始如火如荼時,斯皮爾伯格和盧卡斯這兩位老電影人說:娛樂行業即將發生巨大改變,內容發布將向點播視頻轉移。兩人對於電影大片的未來並不看好,並預計劇場電影將成為一個小眾市場。想起兩位導演開創的科技大片時代,這個預言不能半信半疑,新生活隨時到來。

@李星文:我承認,《變形金剛》《複仇者聯盟》《鋼鐵俠》《超人:鋼鐵之軀》,在我眼裏全是一部電影:就是不停地飛,放光,毀東西;故事能對付就對付,時間讓給打架。都是漫畫電影,我能看出《蝙蝠俠》的好來,《星際迷航》也能看,破銅爛鐵們的決戰真的是不知朝什麼方向叫好。求教方家:到底哪好?

@韓誌君:台灣導演侯孝賢最近極尖銳地指出:“電影若隻是票房,就真的沒什麼!有人問我對新一輩的看法,我說他們很無趣,他們彼此很像,他們是被電腦電視的小熒幕培養起來的新一代。他們的作品更粗糙,從形式到主題相互沿襲,表演製式化,看似表達方便富足,但都缺乏film美學,流於電視劇化。”

@王冉:【中國企業”逆襲“好萊塢】我的觀點:1,得益於中國高增長市場和高市值現象,中國企業收購個別好萊塢二線製作公司三年內很有可能發生;2,但我們在想象力、講故事能力、行業規範和製作技術方麵的差距還在10年以上;3,現行電影審查製度不變,我們既不可能輸出,更談不上逆襲,要逆襲也是逆襲自己。

@章柏青2010:昨逢及一直轄市的電影審片委員,他大吐苦水:章老師,我上半年審看影片近百部,有近40部是"小清新"呀,都想學趙薇一本萬利賺大錢呀,還有近20來部是驚悚片和抗日神片呀,鬼哭狼嚎晚上不敢上廁所呀!聽說大量小清新、驚恐片還在拍呀!怎麼辦呀?我說:頂住,最多一年,跟風者必死!

@尼爾森市場研究:雀巢全球數字及社交媒體總監Peter Blackshaw分享了其數字化營銷團隊的框架與戰略,包括三大功能支柱:聆聽、互動、鼓勵及轉化。每天雀巢會發布1400條獨家消息,說到底,還是內容為王。在數字化的世界裏,你可能會因內容加分,也可能會因內容減分。

@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IMAX首席執行官Richard Gelfond表示,盡管在家或者通過移動設備觀看電影的趨勢正在不斷上升,但不影響人們前往電影院觀看電影。他認為電影特效尤其能夠刺激影片的票房,而移動設備無法捕捉這些場麵。同時人類是一種社交生物,他們不願意被綁定在移動設備或者平板電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