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應該是小說主“人”公之一,貫穿全文,是一個喜聞樂見,耳熟能詳的“人”物,我先顛覆一下大家對它的印象:它並不是像大家想的那樣富於反抗精神,除惡扶強光輝正大的形象,我認為它是一個見風使舵、欺軟怕硬、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流氓梟雄(先別罵我、要講證據的)。孫悟空的來曆:混沌未分天地亂、茫茫渺渺無人見,自從盤古破鴻蒙、開辟從茲清濁辨。這是西遊記的開篇第一句,講的是我們中國人眼中的的起源傳說。自盤古開天,世界分四大洲(東勝神州、西牛賀洲,南瞻部洲、北俱蘆洲),花果山是“開清濁而立、鴻蒙盤後而成”,也就是說是晚於盤古開天,花果山是“十洲之主脈,三道之來龍”。注意:這跟後文有很大關係,埋下了孫悟空跟哪些神仙不得不說故事的伏筆。有人說孫悟空是如來造出來的,用來打開市場的棋子,我認為不是,它就是一個天生的,石頭裏蹦出來的野生猢猻。原文“天清地爽,陰陽交合”(科學上說的雷電使得無機物變成有機物,產生生命),5400年,天地人三才定位。
孫悟空出世(吳承恩借玉帝原話已經說明白了)“天地精華所生,不足為異”根本不是誰誰誰造的,跟人一樣也是陰陽交合產物,隻不過不是普通父母所生,“仙石胞含日月精”。
孫悟空一出生就驚天動地,一道金光直衝牛鬥,連玉皇大帝都驚動了。玉皇的態度很寬容,說下界又有靈物出世,這種表態與其修養有關,也與其所坐的位置有關,作為神國的領袖一定要大度,要包容萬物的。
孫悟空是個有誌向、不甘寂寞的人,這是從娘胎裏,或者說石頭胎裏帶出來的,是天生的。但作為一介平民,他沒有任何資源可借助,他聽從了一個老猿的建議,外出學道,學本領,從此就踏上南去的了求學之路。
經過十數載的奔波,他遇到了高人,又經過數十載的勤學苦練,再加上自己的特異稟賦,孫悟空學業有成,掌握了七十二變與筋頭運的技術。其是一個坐不住,極不安分,喜歡惹事生非,在一個地方呆不久的人,他也還需要其它方麵的磨煉,才能真正有所成。他師父明白了這個道理,估計孫悟空也想明白。藝成下山之際,他師父棋高一招,與他割斷了師徒關係,囑咐他無論什麼時候都不要提起師父的名字,也不要提起求學經曆。好不容易有了一門親戚,又沒了。估計,高人師傅已經看出了其是惹禍的材料,也有可能高人就是高人,考慮問題與別人不一樣。
本領有了,孫悟空躊躇滿誌地回到了花果山,接下來該建立功業了,他要大幹一番。功業是什麼?實際就是地盤與資源,神話裏是,現實中也是,古代是,現代也是。地盤有了,地方不大,但夠他玩了,但資源匱乏,老猿給其建議,找鄰居東海龍王要去,那時物產豐富。他憑本領去奪了黃金鎖子甲,搶了定海神針金箍棒,還有數千件兵器,他以這種方式介入到神國的體製中去了。後來又大鬧閻王殿,銷了猴籍的生死薄,導致下界諸神聯名上告,告到玉帝那兒了。
這時天國中幫助他的第一個人出現了,太白金星提出了招安孫悟空的建議。其實玉帝也壓根就不想懲治孫悟空,對經曆過九萬多次災難的玉帝來說,搶兩件東西,銷個生死薄,這就不叫事,他對這個石猴還是有點惺惺相惜的味道,以後,孫悟空數次折騰,甚至想坐他的位置,玉帝都沒有痛下殺手,滅掉孫悟空,他始終對孫悟空有點惺惺相惜的想法,為什麼最高領袖有這樣的想法,不得而知,如有人願意研究,可以開個課題。
接下來,孫悟空算是到天國弄了個小官幹幹,看樣子是科級,盡管管馬匹,手下也總算有幾號人,就現在的話來說,他算是小車班的班長,不管怎麼說,總算是進入的體製內,有一介布衣變成了食君俸祿。如果換成普通人,這個科長可能幹一輩子,但孫悟空不行,他的誌向遠遠不止這點。他知道職位低微後的反映也與眾不同,不請客送禮走後門搞升遷,而是直接造反了,這讓玉帝有點尷尬,但還是惺惺相惜,再次接受太白金星的建議,招安,這次給了個大官,齊天大聖,盡管有名無實,但論級別估計是一個副部級,這可是天外之恩。與沙和尚當初僅打碎一個水晶杯的處罰截然不同,與那些動輒被殺無敕的妖魔鬼怪的待遇大相徑庭。
這個副部長沒幹多久,孫悟空就大鬧蟠桃會,吃盡壽桃,飲盡瓊漿玉液,偷吃了金丹,又造反了,這次玉帝的老臉確實沒地方擱了,照這樣下去,如不嚴懲天國的秩序就亂了。太白金星也閉口不言,無法說話了。接下來,兩軍對壘,孫悟空被捉,在太上老君的爐內經受一番考驗後,它戲劇性的出來,大鬧了天宮,成為了天國自建立以來的最大的新聞,且曆久彌新,傳播遙遠,孫悟空也被從西方邀請來的佛祖判了五百年的監禁,壓到了五行山下。孫悟空俗世生活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