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進一步弘揚曾侯乙墓文化,了解湖北曆史,弘揚荊楚精神,了解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同時更加感受到荊楚大地上曾今擁有的輝煌曆史,隨州市及湖北省有關部門做了大量的宣傳工作。
(一)新建編鍾陳列館
隨著一件雲夢出土的漆壺被搬上手推車,湖北省博物館的近萬件文物將陸續告別庫房,搬遷到新落成的省博物館綜合館內,這標誌著省博擴建工程全麵完成,並即將投入使用。據了解,此次文物大搬家,是湖北規模最大、難度最大的一次文物搬遷。
2007年9月7日,在湖北省博物館編鍾館內保存了三千一百多天的曾侯乙編鍾,拆卸後被運往新建的綜合陳列館。
至2008年,曾侯乙編鍾出土已整整30周年。30年來,這套總重量達4421.48公斤的國寶經曆過數次拆卸搬遷,但它更多的時候是靜靜佇立在一個特製的巨大玻璃罩內。
為了保證拆卸及搬運安全,專家們早就開始利用每天傍晚閉館後的時間,對編鍾進行全麵“體檢”。專家們不僅要用酒精細心擦拭鍾體,還要仔細檢查這些青銅器是否出現氧化、破損等現象。
專家們利用特製玻璃罩開啟的機會,近距離地收集了編鍾資料。他們利用定向話筒、數字錄音設備、高清數碼相機等,不僅收集到了編鍾的準確樂音,還為每口編鍾拍攝了一百多張不同角度的高清照片。
有了這些資料,編鍾就有了數字化的檔案。它們將會在新的綜合館曾侯乙墓陳列中派上大的用場。
由於全套編鍾重量太大,而機械設備又無法進入館內,省博物館這次共動用了三十多名專業人員進行人力搬遷。
為此次文物大遷徙,省博特地開辟了三條“無障礙通道”,均通往綜合館一樓側門。據了解,目前這三條通道中,最長的一條是從省考古所通往省博綜合館的,長五百多米。在編鍾搬家啟動後,還將再添一條“無障礙通道”。
編鍾拆卸本著先易後難的原則,即最先取中層的鍾,然後再取上層的鍾,最後取下層的鍾。鍾被取下後,就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起來,並且一一用海綿層層包裹,放進防震小推車中,運到新的綜合館裏。
由於每口鍾的形製、銘文都有所不同,就算在運輸中沒按順序操作,專家們在後續的安裝中也不會出錯。
在整個拆卸過程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位於鍾架下層一組的第一口鍾,這口鍾重達203.6公斤,是65口鍾中最重的。它頂端的掛鉤懸掛在一對銅虎上,這對銅虎對麵而立、雙爪緊扣,正好緊緊抱住鍾架橫梁。
曾侯乙編鍾其實是65口鍾懸掛在巨大的曲尺形鍾架上,如同組合玩具一樣可以拆裝。屆時可將把整套編鍾分拆開來,化整為零,搬到新館後再重新組裝。省博有關負責人表示,之前已有多次拆裝經驗,所以這個環節難度不大。
為了安全,兩位工作人員在上麵負責拉出這對銅虎雙爪間的活動橫銷,下麵的六名工作人員則負責托起鍾體。不到一分鍾的時間,上麵的橫銷便拉開了,下麵的工作人員就一起用力將鍾取下並輕輕抬放到地上。
從大家急促的呼吸聲和沉重的腳步聲中感覺到,即使是八個壯漢來拆這口鍾,也是相當費力的。
新綜合館引進了一批高科技設備,可以實現觀眾與曾侯乙編鍾的互動。
館內設置有五台立體鍵盤,鍵盤上的每一個琴鍵都對應著相應的編鍾。隻要觀眾按動琴鍵,展廳內電子大屏幕上相應的編鍾就會擺動起來,並且發出美妙的樂音。而這些樂音,正來自此次搬遷前取得的數字化檔案。
與此同時,利用激光全息影像技術合成的三維立體編鍾,也將懸浮在展廳空中。觀眾不僅可以觸摸它,還可以通過敲擊它來演奏樂曲。
與編鍾陳列處相對十米開外,有一個麵積約二十平方米類似吧台的區域。據工作人員介紹,這裏將設立一個模擬編鍾的互動設備,觀眾可在這裏演奏編鍾,並欣賞編鍾發出的樂聲。
編鍾搬遷完成後,編鍾館成為了一個特展館,引進了海內外的一些特色展覽。觀眾最喜愛的編鍾複製件演奏也常常在該館演奏廳舉行。
(二)舉辦編鍾文化節
編鍾是我國古代的禮樂重器,不僅用於祭祀天地、宴賓奉祖、祈安送福,而且用於育人、教樂。據隨州市委書記馬清明介紹:自曾侯乙編鍾出土以來,圍繞這套編鍾開展的理論研究、文物複製、樂舞展演蓬勃興起,在海內外形成了熱度不減的“編鍾文化熱”。
曾侯乙編鍾作為文化大使周遊列國,先後出訪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全世界已有六億多人目睹了編鍾樂舞,一百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外賓來中國聆聽編鍾演奏。仿製編鍾作為深受歡迎的禮品贈送給四十餘個國家元首或友人。曾侯乙編鍾為題材的電影、電視劇達三十餘部。
為了隆重紀念曾侯乙編鍾出土30周年,首屆編鍾文化節於2008年12月8日在湖北省隨州市舉行。
編鍾文化節上舉行了隨州博物館新館的開館儀式。博物館新館與曾侯乙墓毗鄰,新館總投入億元巨資,建築主體為一個主館和兩個副館,建築麵積9636平方米。
博物館采用秦漢時期的高台建築格局,外形主要體現楚城和編鍾的特色,具有濃鬱的地方文化韻味。館內曾國迷蹤、曾侯乙墓、擂鼓墩二號墓、炎帝神農故裏、漢風唐韻等係列展廳,采用了多種現代布展手段,十分形象、生動地展示了隨州古代輝煌燦爛的曆史文化。
隨州市委書記在致辭中說,隨州是一個古老而又年輕的城市,這裏是炎帝神農故裏、編鍾古樂之鄉。1978年,隨州擂鼓墩出土的二千四百多年前的曾侯乙編鍾,改寫了世界音樂史。曾侯乙編鍾出土的30年,正是中國改革開放的30年。30年滄桑巨變,隨州已經站在一個新的發展起點上。舉辦編鍾文化節,隆重紀念曾侯乙編鍾出土30周年,就是要傳承優秀文化,弘揚編鍾精神,讓隨州更好地發展,更好地走向世界。
在編鍾文化節期間,隨州博物館免費對市民開放。每天前來參觀的遊客達三千多人,高峰時期達七八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