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半坡遺址,是我國黃河流域一處典型的母係氏族聚落遺址,被公認為我國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一個新類型。
半坡遺址於1953年被發現,1958年建館公開展示,這是我國第一次將史前聚落遺址就地保護和展示。
(一)對博物館的維護
半坡博物館是我國第一座史前遺址博物館,它首次將史前聚落遺址就地保護和展示。
2001年5月,舊大廳屋頂朽木產生自燃,並在隨後數天內又陸續在其它部位出現自燃現象。
一個月後,半坡博物館便向省文物局呈送了一份《半坡遺址保護大廳改造報告》,申請拆除舊的保護大廳並重建新大廳。當年11月份,國家文物局正式對半坡遺址保護大廳改造作出同意批複。
在遺址大廳重建工作開始之前,為了有效保護半坡遺址不受損壞,2003年3月,文物部門按科學規範的保護程序,對半坡遺址進行了大麵積的回填保護。對坍塌、掉落及嚴重風化部位進行了修補,對全部遺址進行了防黴加固處理,並先後兩次對遺址覆蓋表麵用有機矽做了防水處理。
為避免遺址在重建過程中受損,需要對遺址實施覆蓋保護。這一覆蓋及後來的清理都采用了多種科技手段,文物保護專業人員對遺址關鍵部位進行了套箱處理,窖穴、柱洞、灶坑等部位用沙袋填充,大圍溝、小圍溝等部位采用棚護方式,遺址上麵用土回填並覆蓋草泥層,整個覆埋回填工作共曆時5個多月。
從遺址覆蓋至今,技術人員對遺址進行了跟蹤監測保護及雨雪天後的處理工作,分別挖開兩處,對遺址覆蓋土是否滲漏做了觀測評估,發現有少量雨水滲入現象,但都沒有傷及遺址。大廳建設期間,文物保護專業人員曾多次對遺址回填層進行科學跟蹤和監測,未發現遺址有被損壞的痕跡。
現在,新建的保護大廳主體工程已經落成。經過西安文物保護修複中心和半坡博物館相關專家的研究和分析,清理工作組製定了科學、詳盡、安全的係統清理措施和嚴格的清理規則,為遺址的發掘打下良好基礎。
這次遺址清理方案將啟用許多新技術手段,比如應用緩慢脫水技術可防止遺址清理到接近遺址的無紡布層時,因迅速失水而造成的開裂現象。據介紹,對類似曆史遺址如此大規模的回填和清理在國內尚屬首次。
2006年,半坡遺址保護性回填和回填土清理在全國史前遺址中是首次實施。對與觀眾闊別3年的遺址重新清理,富有探索性,同時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為將來的遺址保護積累了經驗,對遺址保護有著重大意義。
半坡遺址新保護大廳為鋼結構,建築麵積約4600平方米,比原大廳麵積擴大了2000餘平方米,保持了原保護大廳的外形風格,屋麵采用雙層彩鋼板夾保溫棉,圍護牆為磚砌體外立麵裝飾文化石。
與原大廳相比,新保護大廳加寬了參觀通道,增設了輔助展廳,擴大了建築麵積。增厚了圍護牆體和改變了屋麵結構,增強了保溫隔熱性能,更有利於遺址的保護。屋麵頂部設置了采光天窗和自然通風器,增強了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風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