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福祿壽喜”吉祥文化不斷地被延續和發展,社會功能涉及祈福納吉、倫理教化和驅邪禳災諸方麵。“福祿壽喜”的表現手法、工藝表現以及表現題材等,異彩紛呈,令人心悅神怡。
“福祿壽喜”是吉祥文化的核心內容,是彼此關聯而又各具特色的吉瑞主題。體現四大主題的民間美術,特別是那些原生態的傳統吉祥物品,不僅藝術形式質樸、生動,工藝製作美侖美奐,而且寓意深刻,文化內涵豐富。
(一)表現手法
吉祥二字,典出於春秋的《莊子》,說道:“虛室生白,吉祥止止。”唐代成玄英又說道:“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喜慶之征。”這是吉祥文化的最早釋義。
吉祥物是吉祥文化在物質與精神的統一體,是本土藝術形式與傳統工藝相融會的結晶,是人文內涵豐富的曆史印跡。
現代吉祥物多以民間美術為主要載體,旨在營造吉瑞環境,寄托民眾的美好理想與心願。寓意吉祥文化的圖像稱“吉祥紋樣”或“吉祥圖案”,按圖像性質又有祥瑞圖、瑞應圖、符瑞圖之分。
寓意吉祥文化的民藝題材浩如煙海,涵蓋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融會於百姓的生產勞作、人生禮儀與歲時活動中。
吉瑞的主題常以借代、隱喻、比擬、諧音等手法演繹,如:借桃代“壽”,借牡丹代“富貴”,借石榴代“多子”;以羊隱喻“孝”,以八仙隱喻“祝壽”;以梅、蘭、竹、菊比擬“君子德行”,以荷比擬“品行清廉”;以蝠諧音“福”,以鹿諧音“祿”,以雞諧音“吉”等。
(二)工藝表現
吉祥文化圖像的工藝表現極為豐富,按材料工藝分類有:雕塑、繪畫、刺繡、印染、編織、金屬工藝、漆藝、陶瓷、木版年畫、剪紙等。
“福祿壽”三星是不同階層皆喜聞樂見的吉慶圖案,在繪畫、織繡、瓷器及其他工藝品上都有使用。
清乾隆年間的一幅蘇繡“福祿壽”三星如意圖,正中繡天官圖,頭戴如意翅冠,長髯五綹,身著大紅官袍,腰係玉帶,懷抱如意,是授人官祿的天神;左為持杖捧仙桃的壽星,壽星即南極仙翁,以予人長壽的形象出現;右為一著道裝高士,手執陰陽太極圖道符。
這是一幅繡技嫻熟的蘇繡精品,繡地是二枚斜紋綢地。采用的繡織工藝有盤金、圈金、釘綜線、鋪絨、網繡、墊繡、羼針及各種平齊針法。
天官紅色衣袍上繡福山壽海、雲龍紋;壽星身著薑黃色壽字衣,手捧仙桃可稱鮮香欲滴,手杖上懸係的靈芝和腰間佩飾都繡得十分精致;道士綠色衣衫盤金繡夔龍團壽圖案,下裳則是網繡納錦紋,腰間佩戴的流蘇穗飾,質感繡得逼真動人。
此繡品整體構圖協調,色彩豐富,繡藝精湛,人物生動,表情傳神呼之欲出,長髯與毛發似吹之欲飄。裝裱為典型的清代宮廷裝裱。
鞋墊,又稱“襪底”。繡鞋墊,俗稱“打襪底”,是女孩子的基本“女紅”。在羌族的手工刺繡鞋墊中,也有“福祿壽喜”的圖樣。隻見鞋墊上繡著一個男孩一個女孩,以及青蛙、石榴、壽桃等,寓意兒女雙全,福祿壽喜。
漢族人做的鞋墊用線,以紅白相間或黑白相間為多。常見的圖案是民間傳統的“四方連接”、“壽字圖”、“梅花點”等。最簡單的為二方延續、單獨放樣。較考究的有梅、竹、鬆、桃,花、鳥、蟲、草。還有在圖中鑲字的,如“福祿壽喜”或“吉慶有餘”、“人壽年豐”等。其針法有飛針、浮針、跳針之分。
姑娘們常常不惜心血,繡出又結實又精致的鞋墊,送給心上人。小夥子墊在鞋內不僅舒適爽腳,更覺情深意長。
“福祿壽喜”在器皿上,也有所體現。清光緒年間的黃地粉彩“福祿壽喜”紋碗,其胎質細膩潔白,白釉溫潤,造形工整。內口沿飾四季花卉紋,底飾團龍紋,外壁黃地色澤純正,上下邊飾回紋,寶葫蘆紋,開光“福祿壽喜”描金楷書字。
我國傳統的民俗年畫,令人一睹而趣味橫生,再睹而思緒萬千。
在年畫中,有蝙蝠群飛於頭上,或五隻蝙蝠相繼飛入門的蝙蝠年畫。“蝠”諧音“福”,該畫分別喻指“鴻福齊天”或“五福臨門”的吉祥祝頌語。
還有的畫麵上,左有眉、須、髯皆白,笑容可掬,右手拄著上掛葫蘆的龍頭拐,左手捧著大仙桃,身穿繡滿圓“壽”的黃道袍的仙翁壽星;右有仙童送來大紅橘;上有五隻蝙蝠飛臨門。“蝠”、“橘”諧音“福”、“吉”,諧音喻指“福、吉、壽”的吉祥祝頌語。
傳說的實物特征年畫,如“龜齡鶴壽”畫、“鬆齡鶴壽”畫、“鶴鹿同春”畫。古代傳說,有萬年龜、千年鬆、百年鶴。這些年畫,隱含“高齡長壽”、“萬壽無疆”意,是托物喻人的吉祥祝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