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八,畫麵乘轎、騎馬者帶著仆從的行列,土墳後麵向城市一段。細細分析,這些人雖然有上墳掃墓的可能,倒不如說是秋獵而歸更恰當些,因為,上墳四季皆有可能,就插花而言,春秋二季都能解釋得通。今從畫麵種種現象來看,說是秋季倒符合實際些。
孔憲易先生通過對木炭、石滾子、扇子、西瓜、服飾等考證研究,認為畫的是秋景。清明之意是指“清明坊”。
持“清明盛世”觀點的專家學者,有著名鑒定專家史樹青先生,史樹青先生指出:“清明非指清明節這一天,而是作為稱頌太平盛世的寓意,清明即政治清明。”
河南大學曆史係教授周寶珠先生,用幾十年的時間對《清明上河圖》進行細致地考證。他在《清明上河圖與清明上河學》一書中,對孔憲易先生的秋景之說持否定態度。其中對扇子的考證叫人折服。《清明上河圖》中出現扇子的地方有十多處,這是孔憲易先生產生秋景說法的原因之一。周寶珠教授考證認為,扇子的主要功能的確是用來拂暑驅蠅,但是在北宋這個時期還另有他用。扇子除有題詩作畫、撲賣饋贈之用外,還有“便麵”之用。“便麵”這一風俗由來已久。書生文人、達官顯貴、庶民布衣在街上碰到熟人不願寒暄,就以扇子遮麵,對方心神領會並不責怪,反而認為是禮貌之舉。故曰:“以扇遮麵,則其兩便。”由此看來“便麵”習俗是不受季節影響的。
周寶珠教授對“政治清明”一說讚賞有加,並進一步證明了這種可能性。北宋長期實施“偃武修文”的國策,國家經濟趨於繁榮,出現了唐朝之後的又一個太平盛世。這一時期的文人官宦,為了仕途騰達,大肆歌頌當朝皇帝的政治清明;宋徽宗時期宰相蔡京為取悅皇帝,曾倡導“豐享豫大”。旨在蠱惑人心,形容天下富足、太平安樂的景象。《清明上河圖》中展現出的磅礴氣勢和繁盛景象,最能代表宋徽宗趙佶“偃武修文”的治國思想。如果稱太平盛世未免太露骨,因此“清明上河圖”這五字一語雙關,弦外有音。但是《清明上河圖》中描繪的正在乞討的乞丐,官衙門口坐著的懶散的士兵,以及大街上跑著的豬等,這些景象卻似乎與太平盛世相違背。
(四)“上河”之意
許多專家學者對於《清明上河圖》中的“清明”有著諸多的解釋與爭論。那麼《清明上河圖》中的“上河”究竟有什麼含義呢?長期以來,關於“上河”的含義主要有幾種觀點:有專家學者認為“上河”是指“河的上遊”,有認為“上河”是“逆水行舟”之意,也有認為“上河”即“上墳”之意,還有專家學者認為“上河”即“趕集上街”之意。
根據《東京夢華錄》中記載:汴河自西京洛口分水入京城,東去泗州入淮,運東南之糧。根據這段文字,由西北向東南是下水,反之是上水。因此有認為“上河”即汴河上逆水行舟的觀點。然而,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觀點。
根據《清明上河圖》明代李東陽的題跋記載:“上河者雲,蓋其世俗所尚,若今之上塚然,故其如此也。”這就是一些專家學者提出“上河”即是“上墳”一說的重要依據。然而,還有專家學者提出了不同觀點,認為“上河”不能作為動詞解釋,而應該作為專用名詞解釋,如果按名詞解釋“上河”應該是指禦河。
(五)“驢”“牛”之爭
故宮1973年對《清明上河圖》進行重新揭裱的時候,專家看到畫麵上有一處殘缺,殘缺的部分補了一塊絹,絹上補畫了一頭牲口。故宮專家們研究之後認為,這塊絹上畫的是一頭“尖嘴立牛”,這頭牛和原畫的意境不相符,就將其刪去了。王開儒說,他研究《清明上河圖》多年後發現,被刪去的部分不是什麼“尖嘴立牛”,而是一頭驢。
幾年來,王開儒進行了反複研究,並請中國紡織科學院研究檢測中心,對《清明上河圖》全圖的照片和刪除部分的照片進行了“絹織物質地是否相同”的檢測。中國紡織科學院研究檢測中心出具的檢測證明顯示,“將天然片放在400倍顯微鏡下觀察,看不出天然片中絹織物的形態效果有區別,此外,在殘片中,位於瓦房上方可以看到有一塊表麵較清晰絹紋,已無附著物,似是刮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