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幾百年的曆史上,大明宮是最能體現皇權莊嚴神聖的地方。如今的大明宮遺址和遺跡的挖掘保護工作已經得到了各界人士的關注,形成了具有世界意義的文物保護示範工程。
(一)加強文物保護工作
大明宮已經成為我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了保護和利用文化遺產,彰顯西安古都特色,提升國際化水平,在各界人士的關注下,以大明宮遺址保護改造和展示盛唐文化為特色,建設集文化、旅遊、商貿、居住、休閑服務為一體的,具有國際水準的城市新區勢在必行。
長期以來大明宮遺址保護一直是文物保護工作的難點之一。西安市則妥善處理了唐大明宮遺址保護與當地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關係,做好大遺址的統一規劃,使文物保護、環境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三個效益協調起來,實現了文物保護和群眾利益雙贏的目的。
含元殿是大明宮的第一座正殿,也是唐長安城的象征性和標誌性建築。唐晚期被戰亂毀廢後,經過一千多年曆史煙塵的洗禮,含元殿遺址有幸得以較為完整地保存至今,成為唐代代表性的珍貴文物。
但是,在長期的自然力和人類活動的影響下,遺址本體破損十分嚴重,保存環境日益惡化,亟待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搶救性保護。1995年,中國、日本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決定通過國際合作的途徑,立項保護含元殿遺址。在三方的共同努力下,2003年底保護工程實現全麵竣工。
實施保護工程後的含元殿遺址,徹底根除了雨雪、風蝕、凍融、野生植物等自然和人為因素對遺址的侵害,實現了有效保護的目標。
在保護工程實施前,由於不具備對社會開放參觀的條件,含元殿遺址的社會教育作用不能得到發揮。在保護工程實施過程中,專家們確立了複原含元殿建築基台布局的方案,使實施保護工程後的含元殿遺址具有了觀賞性。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主持下,利用保護世界文化遺產日本信托基金會提供的資金,通過國際合作的形式搶救保護大明宮含元殿遺址,反映了國際社會保護人類文化遺產的決心和信心,對增強廣大民眾的文物保護意識,促進我國文物保護事業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在含元殿得到保護的同時,西安市又啟動了大明宮遺址麟德殿保護恢複工程。
利用考古發掘成果,麟德殿的保護完全遵照曆史上原建築的方位、尺寸進行。先用磚包砌修整出原殿基的準確形體,在麟德殿四圍鋪砌出廊址道路,並恢複原有的石質欄杆及螭首等建築飾物。在殿基上麵依照原有位置恢複大殿內分布的柱礎石和盆形建築物以及藏窯等;麟德殿的兩亭及兩樓的台基同時被整修出來,通往宮殿區南北的飛橋廊道以磚石包砌的形式恢複,重現了曆史風貌。
大明宮遺址保護不僅僅是行業專業的行為,而且是社會、政府和當地群眾的共同事業,在大明宮遺址保護過程中實現文物保護與群眾利益雙贏的目的成為勢在必行的趨勢。
(二)建立總體保護規劃
《大明宮遺址總體保護規劃》已通過有關專家論證,並經國家文物局審批原則同意,即將由陝西省政府公布實施。實施這個保護規劃項目,既按照有關規定把遺址保護好又會在做好保護項目的同時,使大明宮遺址的周邊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大明宮的恢複性建設,是迄今為止大明宮遺址發掘、保護與建設工程規模最為宏大的建設項目,它將成為唐長安城標誌性建築恢複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