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塘關一帶,生活的不僅有漢族,還有土家族、苗族等少數民族。多少年來,這些不同的民族共同生活在這裏,創造出了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物品。
瞿塘關一帶的特色物品主要包括服飾、飲食、民居等多個方麵。這些特色風物與瞿塘關的風俗一起,構成了瞿塘關生活文化,受到了外地遊人的喜愛。
(一)特色服飾
瞿塘關一帶是漢、土家、苗、侗、回等民族雜居的地區,漢族服飾與全國其它地區大同小異,但其中的土家族和苗族服飾最具特色。
1.土家族服飾 瞿塘關一帶古老的土著居民服飾可以用“男女垂髻,短衣跣足,以布勒額,喜斑爛色”來概括。
一般說來,土家人的衣料,多為自紡自織自染的土布,本地人稱為“家機布”,大都是青、藍兩色,有的地方也穿自織自紡的麻布。
這裏的服裝式樣開始男女並無多大差異,均為“短衣跣足”,以後才逐漸有所區別。
在男子服飾方麵,舊時上裝為較古老的“琵琶襟”,安桐籽扣,衣邊貼梅花條,繡銀鉤。後來逐漸改為以左開大襟或開胸對襟短裝為主。褲子不論何種顏色,均以七寸寬的白布作腰,穿時提於腹前左右折疊,以帶係之,俗稱“轉腰褲”。
中老年人多係三米左右的白布或藍布腰帶。頭纏五、六尺長的黑、白長帕,俗稱“蠻頭帕子”,纏成人字形。舊時,中、老年人常以布纏腿,不常穿鞋。後來,勞動時多穿滿耳草鞋和布筒襪子,平時穿涼草鞋。山塞農民以打“人”字形的綁腿為男子漢的標誌。
婦女上裝式樣為矮領右衽,袖大而短,隻齊肘下,呈喇叭口狀。衣領、袖口和衣襟左上側都鑲有不同顏色的花邊。下著“八幅羅裙”,裙褶多而直,莊重大方。改土歸流後,改裙子為褲子。褲子的式樣為大腰大腳,較短,一般隻齊膝蓋以下的腿肚。褲腳邊繡有二至三道花邊,因人而異,富有變化。
女鞋很講究,一般鞋口滾邊,鞋麵多用青、藍、粉紅色絲綢,鞋尖正麵用五色絲線繡上各種花草、蝴蝶之類的圖案。土家女愛係圍裙,圍裙上繡有各種花邊和圖案,顯得色澤鮮明,古樸精美。
婦女多戴首飾,老年婦女還在胸前掛“牙錢”,上係銀鏈、銀牌、銀牙簽等一大串,行走時發出“叮當”聲音。
2.苗族服飾 舊時,瞿塘關一帶苗族男女都蓄長發,包花頭帕,上穿花衣,下著褶裙,腳穿花鞋,佩戴各種銀飾品。
男人多辮發和纏頭,上包花布尺許,身穿麻布衣,兩臂及領貼五色繡花,下穿短褲,腳穿木屐。婦人挽發盤髻,用紅黑毛線纏之,綴以小寶,富者大耳環如鉤,大貫兩耳,以插兩鬢角簪如碗為美,穿大花領夾衣或短衫,腰圍刺繡或蠟染花裙。
苗家婦女最喜用銀飾,常用的銀飾有二十多種。姑娘在過年跳蘆笙或出嫁時要盛裝打扮,頭、手、項、胸都佩帶銀器,有的還戴鶯鳳銀冠,身上綴滿銀牌與響鈴,銀光閃閃,光彩照人。
苗家銀飾工藝複雜,造型精美,是苗族民間極珍貴的工藝品。改土歸流後,男子服飾有了較大變化。男子多裹白色或青色頭帕,穿靜色長袍或大襟衣,褲寬大,佩項圈。
現代工藝、布料、成衣湧入苗族地區後,苗族男子除在節日儀式、婚喪嫁娶之時偶爾穿著苗族古時服裝外,平時的服飾已與漢族無異。
苗家女郎精於刺繡,女孩子從十二三歲起就開始學針織女紅,出嫁時必有自繡的衣物嫁妝。有情人或妻子的苗族男子都佩有各種精致繡花圖案的荷包,以示情人或妻子的靈巧手藝。這種風俗,在聚居的苗族頗為盛行。
(二)特色飲食
飲食文化是人們追求飲食的美化、雅化所賦予的文化的形式和內涵,是飲食擺脫對物欲的單純追求,升華為一種精神享受所呈現出的文化形態。
瞿塘關一帶的人民群眾,由於受所居住地區自然環境的影響和傳統習俗及文化等多種因素的熏染,使這一帶飲食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區性和廣泛的社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