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父親精神來繪畫
服務
作者:潘呈傑 關珊 石豪
《激情歲月》《致高原》聞立鵬
1931年10月5日生於湖北浠水,聞一多先生之子。1958年從中央美術學院油畫係畢業,後改入油畫研究班,畢業後留校任教。曆任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教授、油畫係主任,中國油畫學會副主席,中國美協油畫藝術委員會副主任。2014年3月19日,中國文聯在京舉行第11屆造型表演藝術成就獎頒獎典禮,聞立鵬獲造型藝術獎。
對於聞立鵬的最初印象,主要來自於他的父親聞一多的事跡。事隔多年,靜下心來談聞一多仿佛成了聞立鵬的精神雕塑,正是父親的崇高品質使他更有力量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據聞立鵬先生回憶,父親聞一多還沒有成為詩人之前從事的繪畫工作,使聞立鵬從小耳濡目染地熏陶與教化,才真正的讓他走向繪畫的道路。
梳理這些年聞立鵬先生在繪畫成績上的貢獻,主要體現在悲情的英雄主義情結。藝術來自生活,這個顛撲不滅的真理,讓他受益匪淺。
在聞立鵬先生的履曆中,他創作的多數作品都能看到父親身上的影子。聞立鵬先生繪畫的最大特點就是寫實主義構建的一種理想情結,他的繪畫表現形式是色彩和諧調配,筆觸柔美和雄壯,構圖的單純和複雜,形成的一種“理想之美”。
今天我們看油畫市場,已經泛濫到成為商品裝飾的一部分,這本來就背離了繪畫本身初衷。聞立鵬的繪畫初衷跟市場那一套格格不入。他的創作理念仿佛是為了靈魂的訴求,他所表達的繪畫目的,已經超越了一般文人畫家的那種以“生活之小”書寫“狹隘誌趣”的一種封閉繪畫類型。
聞立鵬的作品有許多是風景繪畫,但內容卻是一種“磅礴之心”,看似獨自成體,卻是一種大境界的追求,正如他的表達一樣:“畫風講究精練和諧,向往寧靜的崇高,追求悲劇性的英雄主義。”
塗寫民族的時代精神
父親聞一多特殊的命運軌跡,直接在身心方麵刺激著聞立鵬先生內心的溫柔與愛的力量。他多數的作品顏色都是濃烈的,這是一種熱血的激情。紅色的塗抹,黑白的反差,使這種大悲憫與大情懷相互融合,造成一種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崇高和壯美這兩個詞幾乎是聞立鵬作品的真實寫照。
在父輩們的理想主義之下,他的精神探索也在開始長時間的修煉與養成,這對他的繪畫可謂是起了重要的作用與意義。因為在這樣大的立意下,山水已經不是簡單的物象,仿佛它的雄偉與色彩在這樣一種構圖當中,被擬稱為一種美學理想。紅色的背景,黑白交錯的色彩渲染,表現的是烈士的壯美,正義的崇高,靈魂的焦灼,黑暗的廝殺。藝術往往來自生活,作品的創作是由情感、技法、成長的背景決定的。詩意的《國際歌》與詹建俊《狼牙山五壯士》其實都是現實主義作品中革命理想的美學之作。
現實主義美學的創作,其實就是一種以曆史規律為前提的一種自我的建構。當然這種自我的建構是嚴謹的,是客觀的,它的意義不在一種物象的規範上(比如山水的物象輪廓、靜物的擺設)。聞立鵬的理解是一種永久性的存在,就是被賦予神聖的使命感。他的《大地的女兒》和《紅燭頌》幾乎就是出於這樣一種表達形式。現實的審美要求,是對既定環境與背景的一種闡釋;而在聞立鵬先生的繪畫中,色彩就是一種懷念、渴望、樸實的語言,它對現實的捕獲,是帶著一種無限的愛表現出來的。